首页 百科知识 某小净距隧道的现场监控量测与分析

某小净距隧道的现场监控量测与分析

时间:2022-11-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某高速公路小净距隧道的现场监测工作为依据,介绍了现场监控量测的方法,并基于监测结果,对施工过程中围岩和支护体系的变形和受力进行了分析。受地形及路线布设影响,隧道进口段采用小净距逐步过渡到分离式隧道的布设方案。小净距段长46 m、最小净距3.2 m,最大埋深115 m。小净距段最大收敛量15.83 mm,远小于允许相对收敛量。

某小净距隧道的现场监控量测与分析

韩友续1 王永刚1 李 华1 王者超2

(1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兰州 730030;2加拿大Calgary大学土木工程系 加拿大阿尔伯塔)

摘 要 以某高速公路小净距隧道为背景,结合现场施工开挖过程,开展了洞周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衬砌内力、松动圈等项目的现场测试工作,分析了小净距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特点。分析表明,控制性爆破开挖、初期支护及时施作对于控制围岩的收敛变形、改善围岩和支护结构受力状态的作用是明显的,后行隧道开挖对先行开挖隧道围岩的受力、变形有很大影响,后行隧道开挖导致先行开挖隧道洞周位移和应力增大,中夹岩柱、侧墙和拱顶均是施工中应重点支护和监测的部位。

关键词 小净距隧道 现场监控 分析

1 引 言

近年来,在我国西部山岭区公路建设中,因地形、地质条件限制,路线总体线形布设要求或特殊的桥隧相连等情形,双洞隧道左右线间距往往不能达到规范要求,越来越多的采用小净距隧道方案,如已建或在建的招宝山隧道、金旗山隧道、仙岳山隧道、紫坪铺隧道、缺坝里隧道等。目前,结合在建项目,已开展了合理净距、施工方法、围岩应力、爆破、支护技术、中夹岩柱变形与破坏规律及加固控制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与此同时,小净距隧道的各项研究成果是相对的(如合理净距、围岩应力等),在不同地质、围岩状况、支护措施及施工工艺等条件下,其研究成果则不同。正因为小净距隧道研究更多的是建立在具体工程实践基础上,才为其研究成果的多样性和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本文以某高速公路小净距隧道的现场监测工作为依据,介绍了现场监控量测的方法,并基于监测结果,对施工过程中围岩和支护体系的变形和受力进行了分析。

2 工程地质概况

受地形及路线布设影响,隧道进口段采用小净距逐步过渡到分离式隧道的布设方案。小净距段长46 m、最小净距3.2 m,最大埋深115 m。隧道围岩主要为三叠系层状灰岩,薄—中层,受地表水风化影响,岩溶裂隙发育,溶蚀槽夹泥较多,微小溶洞发育,泥质充填,岩体完整性较差,局部呈块状镶嵌碎裂结构,围岩级别为Ⅳ级,局部Ⅴ级,成洞条件偏差。溶槽、裂隙局部滴、渗水。

施工开挖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循环进尺1.0~1.2 m,拱部采用光面爆破,边墙部采用预裂控制爆破,最大限度保护洞周围岩的完整性,左、右洞开挖面间距25~30 m。小净距段初期支护采用长300 cm、φ22砂浆锚杆,纵环向间距100 cm×100 cm,φ8钢筋网、20 cm×20 cm,18 cm×18 cm格栅钢拱架、纵向间距75 cm,中夹岩柱部分采用双层φ8钢筋网,φ25预应力锚杆、纵环向间距100 cm×100 cm、预应力为80 kN;超前支护采用φ42×4 mm超前注浆小导管、环间距40 cm、L=420 cm、搭接120 cm、每环35根;二次衬砌采用45 cm厚C25模筑混凝土,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采用1.2 mm厚EVA复合防水板。

3 监控量测布置方案

针对小净距段围岩情况,主要开展了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地质素描、拱顶下沉量测、周边位移收敛量测、锚杆内力量测、二次衬砌接触压力量测、围岩松动圈超声波测试等项目。监控量测断面布置如图1和图2所示。

img216

图1 小净距段监控量测断面布置

img217

A:拱顶下沉量测;A~C:周边位移收敛量测

◆—松动圈测试;★—锚杆、钢拱架、

二次衬砌压力量测

图2 小净距段监控量测测点布置

4 测试结果及分析

4.1 周边位移收敛

img218

图3 1—1断面左洞周边位移收敛情况

img219

图4 1—1断面右洞周边位移收敛情况

从量测结果看(如图3和图4所示及表1),小净距段隧道的整体稳定性较好,初期支护的及时施作有效地抑制了围岩的收敛变形。小净距段最大收敛量15.83 mm,远小于允许相对收敛量。收敛稳定时间较短,各监测断面基本在20 d左右收敛变形趋于稳定。

表1 小净距段各监测断面收敛位移  单位:mm

img220

4.2 拱顶下沉

从量测结果看(如图5和图6及表2所示),拱顶下沉的变化规律与周边位移收敛表现出一致性,各监测断面拱顶下沉值不大,小于该类围岩允许值,说明隧道围岩整体稳定,初期支护施作及时,支护设计参数有效;右洞下沉值较左洞大,说明先行开挖、支护的左洞受到后行开挖、支护的右洞影响,围岩应力调整周期长,导致围岩收敛变形较大。

img221

图5 1—1断面左洞拱顶下沉收敛情况

img222

图6 1—1断面右洞拱顶下沉收敛情况

表2 小净距段各监测断面拱顶下沉收敛位移

img223

4.3 锚杆内力

从测试数据可知(如图7所示及表3),锚杆内力最大为203.54 MPa,小于其屈服强度值,但安全贮备较少;从锚杆内力变化曲线的波动情况来看,小净距段围岩应力调整过程比较明显,围岩受力状态较为复杂;小净距1—1断面中夹岩柱一侧锚杆受力较大,为2—2测试断面的2倍左右,说明小净距开始段中夹岩柱上方岩体稳定性较差,为整个小净距段最为薄弱的部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img224

图7 典型断面锚杆内力变化曲线

表3 锚杆内力测试结果  单位:MPa

img225

4.4 钢拱架内力

从钢拱架内力测试结果可知(如图8所示及表4),钢拱架最大内力183 MPa,小于其容许应力。由于岩层产状影响,左拱腰部位钢拱架受力大于右侧,而顶部较小;钢拱架受力稳定的时间在20 d左右,这与围岩应力调整、收敛变形趋于稳定的时间相吻合,钢拱架在初期支护过程中控制围岩收敛变形的作用明显。

img226

图8 典型断面钢拱架内力变化曲线

表4 钢拱架内力测试结果  单位:MPa

img227

4.5 松动圈测试

从声波测孔的波速曲线可以看出(如图9所示),小净距段围岩的松动圈范围为0~1.5 m,初期支护锚杆为3 m,说明施工采取的光面控制爆破、预裂爆破及初期支护锚杆有效控制了围岩松动圈的扩展,施工开挖方案和支护设计参数合理、有效。

img228

图9 小净距段围岩松动圈超声波测试曲线

4.6 二次衬砌接触压力测试

从测试结果看(如图10及表5所示),小净距段二次衬砌接触压力均较小,不超过7.5 MPa,说明二次衬砌施作时围岩的收敛变形基本趋于稳定,二次衬砌施作时机掌握合理;二次衬砌接触压力随时间不断波动直至趋于稳定,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形协调过程中二次衬砌强度储备的作用逐渐发挥;中夹岩柱附近由于受力体系较为复杂,围岩应力和变形较大,因此该侧二次衬砌接触压力较大,为重点监测部位。

img229

图10 典型断面二次衬砌接触压力测试曲线

表5 二次衬砌接触压力测试结果  单位:MPa

img230

5 结 论

通过小净距段现场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净距段整体稳定性较好,围岩的扰动范围为0~1.5 m,最大收敛量15.83 mm,拱顶最大下沉9.36 mm;支护受力状态一般较好,钢结构最大应力约为183MPa,锚杆最大内力203.5 MPa,均小于容许应力,且受局部地质条件影响明显;二次衬砌接触压力不超过7.5 MPa,说明二次衬砌施作时围岩的收敛变形基本趋于稳定,二次衬砌支护时机合理。

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小净距段开始部位1—1断面岩柱较薄,经受多次的开挖扰动,受力最为薄弱,为小净距段的重点监测和加固部位。

参考文献

[1]夏才初,李永盛.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夏才初,龚建伍,唐颖,等.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1):44-51.

[3]庄宁,廖少明,朱合华,等.大跨度小净距群洞隧道施工方案优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1):96-101.

[4]张志强,黄朱林,韩飞.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特性研究及方案优化[J].现代隧道技术,2007,44(6):22-26.

[5]胡建明.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及围岩稳定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