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人生进行投资

对人生进行投资

时间:2022-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对人生进行投资虽说受MBA的折磨几个月,让好玩的老孔现在一见到书就出现生理反应,但他对MBA的认识从无到有,有了一些心得。既然没有人否认MBA是一种人生投资,那么,就应该知道一个常识,凡投资都存在风险,风险来自于投入与产出之比。中欧MBA2003级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达83%,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9%,平均年薪达人民币252697元。企业需求开始现实化,这就是未来MBA学员将面临的投资风险。
对人生进行投资_谁都不能相信

第一节 对人生进行投资

虽说受MBA的折磨几个月,让好玩的老孔现在一见到书就出现生理反应,但他对MBA的认识从无到有,有了一些心得。虽说他放弃了MBA,但看看同僚中多有研究生学历,他还是下了下决心,准备攻读MPA,MBA对于他这种行政官员来说,意义不大,也不对口,不如MPA学以致用,未来更具竞争优势,对升官更有助益。他的这个决定令孔太大为舒心,眼前立刻浮现老孔坐在更大的办公桌前的音容笑貌。

孔太的想法未免俗了一点(她是个彻底的俗人),可未尝不现实,对于很多开设MBA课程的学校、正在报考和正在学习MBA的学生来讲,MBA就是一种有高额产出的投资,不然学校不会再三调高收费,学生依旧趋之若鹜,媒体依旧不断爆出MBA学生高涨的年薪。学校和学员互相合作,制造出一个又一个MBA,期盼企业买单。

既然没有人否认MBA是一种人生投资,那么,就应该知道一个常识,凡投资都存在风险,风险来自于投入与产出之比。当MBA的毕业生多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再也找不到高薪的职位,高昂的学费可能需要很长的工作时间才能回收,那时,投资便要亏本了。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工商管理硕士,1908年诞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当时美国工业蓬勃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商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生产和经营流程进行整合、重组、分析、决策,MBA教育旨在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得到了工业界的普遍认可。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使得MBA学位逐渐成为美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格证书。20世纪50年代,MBA信任危机导致美国商学院进行反省,开始采取GMAT的标准考试方式,教学方法也有了改革。目前,全美共有工商管理学院1300多所,每年MBA毕业人数达到7万~8万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23%,这意味着每4个人中就有一人将成为企业管理者,他们不可能如我们想像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拿到可观的年薪。

但是MBA在中国依然被神话着,因为媒体总是拿颇为刺激的新闻强化MBA毕业后肯定能拿高薪的意念,这就像当年吹嘘1年内20万元变2000万元的股市奇迹一样,让中国人民心潮逐浪高。

2004年12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3级MBA毕业了,该年级毕业生的平均年薪达到25万元人民币。包括施耐德、朗讯、中金、麦肯锡和波士顿等在内的159家企业和公司向中欧MBA2003级毕业生提供了733个职位。中欧MBA2003级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达83%,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9%,平均年薪达人民币252697元。

一项MBA薪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MBA人才平均年薪是88655元,而在取得MBA学位之前的平均年薪只有37227元。清华大学1999年毕业的MBA平均起薪为每年8万元,2000年夏天的毕业生为10万元。中国人民大学2000届MBA毕业生50%左右在金融机构,40%左右在高科技行业,他们平均年薪达到11.8万元。而北京大学首届国际MBA毕业生平均年薪更高达23万元,大部分人的年薪是20万元左右,最高的达到83万元,最低的也有9万元。

但是不久前,有一家著名的企业给某名校的MBA毕业生的起薪是每月2000元,此举震动业界。该企业给出的理由是,公司并不能马上了解一名MBA毕业生的潜力,不能马上知道他能给企业带来多大利益,所以只能通过观察,视其表现慢慢提薪。

这个企业的态度就像一根正在戳向气球的针,令很多人提心吊胆。它至少说明了两点:其一,MBA的确能够拿到高薪;其二,MBA的确不能够拿到高薪。事情变得不确定了。

细致了解一下MBA班,尤其是名校MBA班的结构就可以发现,学员的构成无非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企业的所有者、官员、自由职业者及学生。由于MBA强调实际工作能力,所以,名校MBA班上不乏年薪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学员,而企业主们的收入更加难以明说,一个班上只要有这么一两个人,全班的平均年薪便水涨船高,因此高达20多万元的平均年薪的说法,并不可靠。

可以预见,当这批高薪学员逐渐完成其镀金程序,MBA学员必然出现低龄化、低职化的特征,其结果便是平均低薪化。眼看着陷阱快要伪装不住了。

有人算过读MBA的成本,前期投入的显性成本是10万元到15万元,潜在的机会成本大约18万元。当然读中欧商学院等名校,成本更要翻跟头。碰到上面那个不买账的企业,慢慢地提薪,那就等于把我们用金子堆出来的MBA学生当做青蛙放在温水里煮。在一两年内收回投资看来希望缥缈。

企业需求开始现实化,这就是未来MBA学员将面临的投资风险。经过前几年的MBA图腾崇拜后,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由于中国MBA教育在软硬件上的不足,MBA毕业生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MBA毕业生中一出来就能用的并不多,MBA学位还仅仅是聘用时的参考。企业挑选MBA,并不看重他会多少管理模型、多少管理理论,而是能否对企业确实有利。

现在舆论也对MBA调整了定位,从“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改为“培养中低级管理人才”,不要小看由高改到低,那可是从CEO改为办事员。MBA专门培养CEO的形象终于被撕破。

正因为供需双方的微妙变化,2003年MBA报名结果显示,北京报名人数较往年大幅下降。清华大学的报名人数由往年的4470人下降到2700人,北大由往年的3273人下降到2100人。竞争激烈,十几取一、几十取一的比例使许多MBA考生“很受伤”;连年上涨的名校MBA学费使部分考生望而却步;许多考生按照自己的实力,理性地向其他院校分流;考生意识到MBA毕业后获得的收益并不像预想的那样高,等等,使得在2003年这个大学扩招、毕业生大增、就业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发烧”多年的MBA终于开始“退烧”,MBA考生开始趋于理性。

老孔这样评价自己未遂的MBA之旅:我庆幸自己没有去念MBA,否则我可能把女儿出国留学的学费输掉,可能把现在的职位输掉,换回来的可能是一堆我无法承受的风险,跌落进一个我无法自拔的人生陷阱中。

巨大的诱惑往往是巨大的陷阱。以前中国人崇拜李嘉诚,后来是巴菲特,前两年是韦尔奇,以至于这个退休老人到中国演讲竟日进百万美金,现在则是陈天桥、黄光裕。根子上,这些都是拜金主义。中国人从不缺拜金主义。拜MBA也是拜金主义。

从谁有钱忌妒谁到谁有钱崇拜谁,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个有历史意义的进步。这两年国人对姚明非常崇拜,这崇拜多少也能嗅出铜臭。

然而有几人能成李嘉诚?又有几人能成姚明?

所以,MBA要读,就如同篮球喜欢打。读MBA,就是接受职业化训练,将来做职业经理人,将来能否成为韦尔奇,就看个人造化。这就如同打篮球未必去得了NBA,去得了NBA,也未比成得了姚明或者诺维斯基。

各人自有造化,不必勉强,不然,便等于自己给自己挖个坑埋了,人生的悲剧盖因于此。

还是干点别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