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刚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

刚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

时间:2022-11-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把加热到奥氏体的钢,以某种速度连续冷却下来,使奥氏体在A1线以下的连续冷却过程中发生组织转变,称为连续冷却。共析钢奥氏体冷却到室温时,还有3%~6%的奥氏体不能转变为马氏体。

冷却方式直接影响着钢的相变。需要热处理的零件,加热以后的冷却方式有两种。

(1)等温冷却。把加热到奥氏体的钢,先以较快的冷却速度过冷到A1线以下的一定温度,这时的奥氏体尚未转变,称为过冷奥氏体。然后保持此温度,使奥氏体在恒温下进行转变,转变结束后,再继续冷却到室温,称为等温冷却,用这种冷却方式研究钢在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较为方便。

(2)连续冷却。把加热到奥氏体的钢,以某种速度连续冷却下来,使奥氏体在A1线以下的连续冷却过程中发生组织转变,称为连续冷却。钢在水中、油液中进行冷却,都属于连续冷却。连续冷却在生产中应用普遍。

3.2.1 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建立

以共析钢为例,把一些试样都加热到奥氏体状态,然后分别快速冷却到A1线以下不同温度,如700℃、600℃、500℃、400℃、300℃、200℃等,并在恒温条件下,通过仪器和测量手段,测出奥氏体在不同温度下开始转变和转变结束的时间,转变的产物和性能,描绘在以温度、时间为坐标的图上,并把开始转变点和转变结束点连成线,就成为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如图3-5所示。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形似字母“C”,习惯上称为C曲线。从C曲线上可以了解到不同温度下转变的产物,供制定热处理工艺时参考。

图3-5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

3.2.2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产物

从C曲线上可以看出:在不同温度下,奥氏体的转变产物和性能均不同。根据转变产物的组织、特征,可将奥氏体转变的产物分为三种类型。

1.高温转变产物

共析钢奥氏体过冷到727℃~550℃之间进行等温转变得到的最终产物,其显微组织属于珠光体类型,都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层片状组织构成的机械混合物。过冷度越大,层片就越细,强度和硬度就越高。

过冷到727℃~650℃之间得到的产物属于正常珠光体(P)。过冷到650℃~600℃之间得到的产物属于细珠光体,称为索氏体(S),其层片状组织较珠光体细,故强度和硬度较高。过冷到600℃~550℃之间,得到的产物属于极细珠光体,称为托氏体(T)。转变后得到的层片状组织更细,在一般金相显微镜下分辨不出层片形态,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层片组织。其强度、硬度又有所提高。

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都是由渗碳体和铁素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层片组织的粗细不同而已,所以统称为珠光体类型。

2.中温转变产物

共析钢奥氏体过冷到550℃~230℃之间进行等温转变得到的最终产物,属于贝氏体型组织。它们都是由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和微小的渗碳体混合而成,较珠光体型组织有更高的硬度。

根据转变产物的形态及转变温度,可将贝氏体型组织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两种。在550℃~350℃之间转变得到的产物称为上贝氏体(B上)。其组织特征为一排排由晶界向晶内生长的铁素体条,在铁素体条之间断续地分布着渗碳体。这种组织在显微镜下呈羽毛状,其强度和硬度比珠光体型组织的高,而塑性和韧度较差。在350℃~230℃之间转变得到的产物称为下贝氏体(B下)。它由含碳过饱和度更大的铁素体构成,铁素体并呈黑色针叶状形态,碳化物呈非常细小的质点,有规律地排列在铁素体里面。下贝氏体既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又有较高的塑性和韧度。从性能上讲,上贝氏体脆性大,基本上无实用价值,而下贝氏体则具有较高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度相配合的综合力学性能。因此,生产中常采用等温淬火来得到下贝氏体组织。

高温、中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见表3-1。

表3-1 高温、中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3.低温转变产物

共析钢奥氏体过冷到230℃(Ms)以下,就转变为马氏体。此时,温度已低至使原子无法进行扩散,只有铁原子可在原子间进行小间距活动。当γ-Fe转变成α-Fe后,碳原子只能保留在α-Fe晶格中间,所以,马氏体实际上就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其特征是非扩散型的组织。

马氏体转变的另一特征是在奥氏体冷却到马氏体开始转变的温度Ms时,立即形成一定量的马氏体。若在Ms温度下保持恒温,就不会有新的马氏体形成;只有继续冷却,才会产生新的马氏体,而原有的马氏体并不长大。马氏体转变量与其转变温度有关,平衡后与时间无关。

马氏体转变的第三个特征是在Ms点温度以下,每一个不同温度都有相应的马氏体量。温度愈低,马氏体量愈多,至Mf点时,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过程才停止。

马氏体转变的第四个特征是具有不完全性。共析钢奥氏体冷却到室温时,还有3%~6%的奥氏体不能转变为马氏体。这部分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可使钢的强度和硬度降低,但能减小淬火钢的变形。

为了消除残余奥氏体,可将淬火钢件放到摄氏零度以下的介质中继续冷却,使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为马氏体。这种冷处理的温度取决于马氏体转变终了时的温度Mf,一般冷处理温度为-50℃~-80℃。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硬度和比容(即每个晶胞所占的体积)较大。奥氏体比容最小,马氏体比容最大,珠光体和贝氏体的比容处于两者之间。这种比容的差异,就引起了马氏体形成时的组织应力,使淬火工件产生脆性和变形。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通常分为两类:板条状马氏体和针片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又称块状马氏体,其显微组织为一束束细长、板条状组织,一般在含碳量较低的淬火钢中出现。针片状马氏体又称为针状马氏体,其显微组织呈交叉的针叶状,一般在含碳量较高的淬火钢中出现。先形成的马氏体可横贯整个马氏体晶粒,但不穿过晶界。后形成的马氏体,成一定角度排列,但不穿过先形成的马氏体片。所以,越是后形成的马氏体片尺寸就越小。马氏体的片状大小,对钢的硬度没有影响,但粗大的马氏体针叶会降低钢的韧度。奥氏体的晶粒愈细,淬火后所得到的马氏体针叶愈小,钢的韧度也就愈高。

马氏体的硬度和强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而马氏体中的含碳量与原来奥氏体中的含碳量相同。当奥氏体中的含碳量超过0.5%时,随含碳量的增加,淬火后钢中残余奥氏体的量增多,硬度就会有所下降。

针片状马氏体硬度高、脆性大;板条状马氏体不仅硬度、强度较高,且韧度较高、塑性也较好。近年来,在生产中日益广泛地采用低碳马氏体。

马氏体的电阻率比奥氏体和珠光体高,还具有强磁性和高矫顽力,所以,永久磁铁材料多为马氏体组织。

3.2.3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等温转变曲线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在转变为珠光体之前,要分别析出先析铁素体和先析渗碳体。因此,与共析钢相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均多了一条先析相的析出线,如图3-6所示。同时C曲线位置也相对左移,说明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比共析钢的差。

图3-6 亚共析钢、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等温转变曲线比较

3.2.4 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应用

在生产中,奥氏体的转变多是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进行的,而连续冷却的奥氏体转变曲线的测定比较困难,所以,一般连续冷却的热处理,常以等温转变C曲线作为依据来分析连续冷却的过程,如图3-7所示。冷却速度v1相当随炉冷却(退火)的速度,从与C曲线相交点的温度(在727℃~650℃之间)可以估计出转变组织为珠光体。冷却速度v2相当于空冷(正火)的速度,根据和C曲线相交点的温度可估计出转变组织为索氏体。v3相当于油冷的速度,它只与珠光体开始转变曲线相交,故只有一部分奥氏体转变为托氏体,而剩余的部分奥氏体随后在更低温度下转变为马氏体,结果得到托氏体与马氏体的混合组织。v4相当于水冷的速度,它与C曲线不相交,奥氏体一直过冷到Ms以下时转变为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vK恰恰与C曲线鼻尖相切,它表示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不分解为珠光体型组织,而转变为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的最小冷却速度,vK称为临界冷却速度。用奥氏体等温转变C曲线来分析连续冷却转变过程,只能近似地反映奥氏体转变的过程。

图3-7 在等温转变曲线上估计连续冷却时组织转变的情况

vK的大小与C曲线的位置有关。除CO外,大多数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位置右移而降低vK。含碳量低于0.77%时,含碳量越低,钢的C曲线位置越向左移,而vK就越大。所以,45钢必须水冷才能获得马氏体,而低碳钢则因vK过高,工艺上无法实现而难以淬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