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差与配合概述

公差与配合概述

时间:2022-11-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机械工业生产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有统一的公差与配合标准,以扩大互换性生产的规模和控制机器配件的供应。其特点是采用了基孔制和基轴制,并提出公差单位的概念;将精度等级和配合分开;规定了标准温度为20℃。1935年公布了ISA的草案,直到1940年才正式颁布了国际公差与配合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7年2月国际标准化协会重新组建,改名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差与配合标准仍由第三技术委员会负责,秘书国为法国。

机械工业生产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有统一的公差与配合标准,以扩大互换性生产的规模和控制机器配件的供应。1902年,英国伦敦以生产剪羊毛机为主的纽瓦(Newall)公司编制了尺寸公差的“极限表”,这是最早的公差制。

1906年,英国颁布了国家标准B.S.27;1924年,英国又制定了国家标准B.S.164;1925年,美国出版了包括公差在内的美国标准A.S.A.4aB。上述标准就是初期的公差标准。

在公差标准的发展史上,德国标准DIN占有重要地位,它在英、美初期公差标准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其特点是采用了基孔制和基轴制,并提出公差单位的概念;将精度等级和配合分开;规定了标准温度为20℃。1929年,苏联也颁布了“公差与配合”标准。

由于生产的发展,国际的交流也越来越广,1926年国际标准化协会(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ssociation,ISA)成立,其第三技术委员会(ISA/TC3)负责制定公差与配合标准,秘书国为德国。国际标准化协会在分析了DIN(德国标准)、AFNOR(法国标准)、BSS(英国标准)和SNV(瑞士标准)等国公差标准的基础上,于1932年提出了ISA的议案。1935年公布了ISA的草案,直到1940年才正式颁布了国际公差与配合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7年2月国际标准化协会重新组建,改名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公差与配合标准仍由第三技术委员会(ISO/TC3)负责,秘书国为法国。ISO在ISA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公差与配合标准,此标准于1962年公布,其编号为ISO/R 286:1962(极限与配合制)。以后又陆续制定、公布了包括ISO/R 773:1969(长方形及正方形平行键及键槽)、ISO/R 1938:1971(光滑工件的检验)、ISO/R 1101-I:1969(形状和位置公差通则、符号和图样标注法)、ISO 68:1973(紧固连接的圆柱螺纹标准)、ISO 1328:1975(平行轴圆柱齿轮精度制)、ISO 468:1982(表面粗糙度标准)等在内的一系列标准,形成了现行的国际公差标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工业落后,加之帝国主义侵略、军阀割据,根本谈不上统一的公差标准。那时全国采用的公差标准非常混乱,有德国标准DIN、日本标准JIS、美国标准ASA。1944年,旧经济部中央标准局颁布过中国标准CIS,但实际上未能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国在吸取了其他国家在公差标准方面的经验以后,于1955年由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颁布了第一个公差与配合标准。1959年,由国家科委正式颁布了《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GB 159~174—1959),接着又陆续制定了各种结合件、传动件、表面光洁度(现为“表面粗糙度”)等标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旧有的公差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在国家标准局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对原有标准进行了多次修订。这些新修订的标准,正在对我国的机械工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