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进方法的算法流程

改进方法的算法流程

时间:2022-1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低频振荡的振荡特点,提出了基于起振点判断的实时数据录波算法,和基于极值点统计规律的分段时间窗EMD算法来提高模态参数辨识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有效改善端点效应和模态混叠问题,算法的详细流程图如图3.5所示。在每个时间窗处理数据时因为采用不同的处理器和存储器,运算速度更快,在分段时间窗内可以采用提高采样频率来提高数据分析精度,同时,采用具有统计规律的极值点密度来分时间窗EMD分解。

根据低频振荡的振荡特点,提出了基于起振点判断的实时数据录波算法,和基于极值点统计规律的分段时间窗EMD算法来提高模态参数辨识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有效改善端点效应和模态混叠问题,算法的详细流程图如图3.5所示。

图3.5 改进HHT算法辨识低频振荡模态

算法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数据的导入和时间窗的选取;第二步,初次EMD分解,找到基本振荡模态参数;第三步,根据滑动时间窗技术,寻找混叠模态;第四步,模态参数汇总,详细分析如下:

第一步,数据的导入之前需要不断判定EMS中的电网联络线功率数据是否异常;根据实际低频振荡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斜率判据法:设正常情况下联络下传输功率数据相邻的四个极值点为Mi (极大值点)、Nj(极小值点)、Mi+1(相邻极大值点)、Nj+1(相邻极小值点),四个极值点的坐标分别为(Ti,Mi)、(Ti+1,Nj)、(Tj+1, Mi+1)、(Tj+1,Nj+1),则定义相邻的两个极大值点的斜率为Ki和Kj,得到

当系统发生低频振荡时,数据的一个显著特征是:Ki≠0且Kj≠0,因此,以该不等式来判定系统振荡的起振点,规定Tj+1时刻为振荡数据的起振时刻,从该时刻开始导入数据进行分段时间窗数据分析。

动态时间窗的选取根据极值点的统计规律,统计出单位面积上的极值点数量,定义相邻的单位面积内的极值点密度为ρi和ρi+1,当ρi≠ρi+1时,定义该时刻为时间窗的分界面,以分段信号x (t)为例来说明动态时间窗的选取过程。

该信号由四个频率分别为2Hz、0.82Hz、2.5Hz和0.3Hz的衰减信号组成,如图3.6所示,其中2.5Hz和0.3Hz的衰减信号是在10s时刻才产生的,也就是说会在10s时刻所对应的单位面积内的极值点密度会存在明显差异,以引起这种差异的极值点作为时间窗的分界线,同时,时间窗的结束必须满足结束时刻为该振荡曲线的极值点,分段信号的曲线及极值点密度图如图3.7所示,从图中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极值点密度改变区域。

由图3.6的各成分信号可以看出,第四个成分信号振幅小,频率高,衰减快,是很容易在EMD分解过程中丢失的信号,最终得到的IMF分量不具备完整性。根据极值点的密度值将x(t)信号分在了两个时间窗内,分别为0~10s和10~20s时间窗,再对每个时间窗的数据进行EMD分解,就能将成分信号4完整的分解出了,消除了模态混叠,是分解得到的主导IMF分量具备完备性,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在每个时间窗处理数据时因为采用不同的处理器和存储器,运算速度更快,在分段时间窗内可以采用提高采样频率来提高数据分析精度,同时,采用具有统计规律的极值点密度来分时间窗EMD分解。

图3.6 分段信号x(t)的四个成分信号

图3.7 x(t)信号的极值点密度图

第二步,初次EMD分解,对整个时间窗进行全局EMD分解,找到在这个时间段内的基本IMF分量,结果如图3.8所示,这些分量中可能包含混叠模态。

图3.8 信号x(t)的整体EMD分解结果

第三步,滑动时间窗技术寻找混叠模态,根据极值点密度的差异,不断向后滑动时间窗分界点,每次滑动得到的新时间窗数据进行EMD分解,这种滑动时间窗技术主要是起到放大极值点的作用,使原本淹没在趋势信号里的小信号能够显现出来,如图3.9所示。

图3.9 时间窗1和时间窗2的EMD分解结果

第四步,模态参数汇总,得到主导振荡模态和混叠模态的起始时刻,再进行Hilbert变换,求出瞬时频率和瞬时幅值,并求出每个模态的阻尼比,计算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 改进HHT计算与真实值比较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