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床模型设计方法

动床模型设计方法

时间:2022-10-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内流河宽浅变迁河段主要是季节性河流,其河床边界的抗冲性较差。②设计洪峰流量超过股流消失流量,易引起全河床输沙。内流河宽浅变迁河段上的桥渡布置主要包括桥涵和导流堤,如图8.4所示。按照“自相似模型”动床模型设计方法,平面比尺为15,需要模型场地为100 m×53 m,模型进口流量为0.964 m3/s,模型场地、进出口边界控制很难达到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自相似”模型设计基础上,采用局部模型进行概化模拟。

8.3 动床模型设计方法

8.3.1 内流河宽浅变迁河段河床变化特点

内流河宽浅变迁河段主要是季节性河流,其河床边界的抗冲性较差。遇到小洪水时,洪水未布满河床,主要是股流冲刷,如图8.1所示。当遇到大洪水时,水流布满河床,整个河床的泥沙以沙波形式向前推进,河床中原有的凹凸不平的地形,变为较为平整且平面形态较规则的沙波地形,如图8.2所示。

img262

图8.1 小洪水或股流时地形

img263

图8.2 大洪水时地形

内流河宽浅变迁河段变化具体过程如下:

①涨水前的小流量时,河床主要以股流的形式存在。内流河宽浅变迁河段属于滩槽难分的河流,“滩槽难分”是指没有固定的主槽和滩地,滩槽的高差很小(一般在50 cm以内,较大的不会超过1m),凭一般的观察很难判断。但在无水或小流量时,河床在虚拟等高线上仍然存在局部的高程变化,水流主要往高程低的地方流动。在全河床范围内,出现多股水流,且股流的纵向和横向输沙不平衡,引起股流平面摆动,如图8.3(a)所示。

②设计洪峰流量超过股流消失流量,易引起全河床输沙。新疆典型暴雨洪水过程的涨水很快,一般为0.5 h,洪峰持续时间为2~3 h。当洪水涨到设计洪峰流量,并且超过股流消失流量时,滩上泥沙向槽内输移,槽内逐渐淤高,如图8.3(b)所示。当洪峰持续一段时间后,滩槽消失,全河床泥沙以小三角洲或沙纹的形式徐徐向前推进,河床较为平整,如图8.2和图8.3(c)所示。

③洪水退水过程刚开始时,仍然为全河床输沙,当流量小于股流消失流量后,又出现股流。动床模型试验发现,全河床输沙时,床面泥沙颗粒分布不均匀,小三角洲的边缘局部有10 cm左右的高程,如图8.3(d)所示。当流量减小、水位降低后,在泥沙颗粒分布较细、高程较低的地方易出现槽,在颗粒较粗、高程较高的地方易形成滩,滩槽高程相差较小,一般为0.5 m。由于泥沙颗粒分布、小三角洲出现的位置以及入流边界条件均有较强的随机性,所以在洪水退水过程出现股流的位置和大小也有较强的随机性。

img264

图8.3 洪水过程河床变化图

(a)股流示意图;(b)洪水期滩槽泥沙运动图;

(c)全河床输沙示意图;(d)小三角洲示意图

8.3.2 “自相似”模型的困难

内流河宽浅变迁河段上的桥渡布置主要包括桥涵和导流堤,如图8.4所示。桥渡动床模型主要模拟在典型洪水过程下,建桥后桥位断面地形变化以及桥前壅水高度。

假设模拟一条代表性河流,研究河段长1 500 m,宽为800 m,设计流量Q=840 m3/s,桥长L=210 m,桥位断面的单宽流量q=4 m3/(s·m)。按照“自相似模型”动床模型设计方法,平面比尺为15,需要模型场地为100 m×53 m,模型进口流量为0.964 m3/s,模型场地、进出口边界控制很难达到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自相似”模型设计基础上,采用局部模型进行概化模拟。

img265

图8.4 桥涵和导流堤组合布置

8.3.3 局部模型布置

局部模型主要模拟桥位断面地形变化和桥前壅水高度。具体布置为:在桥位断面处的宽度由14 m减小为1~3 m,进口断面宽度由53 m减小为7 m。保持导流堤的线型,距桥位断面4 m以上的导流堤直线段减小0~47.6 m,如图8.5所示。局部模型在桥位断面单宽流量保持不变,即q=0.069 m3/(s·m),进口流量为0.207 m3/(s·m)。

局部模型设计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桥位断面(出口断面)的宽度的确定。按照一般模型场地,出口断面设计成1~3 m均能满足要求。

img266

图8.5 局部模型模拟部分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