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滇池西园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防治及其效果

滇池西园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防治及其效果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洞内发生地质灾害,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必须认真防范。西园隧洞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封堵泥石流,注浆固结泥石流,重新开挖已固结的泥石流。西园隧道于1994年1月16日正式动工,1996年8月1日完工。加速了滇池的水体流动,高水位汛期,草海水体由西园隧道泄洪,同时可降低滇池外海的水位,达到了防洪保护的目的。

滇池西园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防治及其效果

韦照华

(西园隧洞工程管理处)

摘要:西园隧道是“滇池防洪保护及污水资源化”第一期工程中的关键工程。施工方法是采取常规钻爆法施工,在施工中产生了严重塌方、流沙、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针对此三类洞内不良地质,分别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关键词:洞内不良地质 防治技术

一、前 言

西园隧道工程,是“滇池防洪保护及污水资源化”系统工程中关键的控制性工程。

西园隧道全长4 800m,圆形断面,洞径4.80m,设计最大流量为43m3/s,底坡降1/1 000。进口置于滇池上游草海西园处,出口位于安宁太平乡。地质条件复杂,穿过了下二迭系白云质虎斑状灰岩层,下二迭系峨眉山组玄武岩、侏罗纪系禄丰砂岩、中白垩系桃花组粉砂质泥岩,并且埋深较大、地下水位高,涌水量大,导致施工极其困难。

施工方案设计时,优先考虑了引进外商,采用“全断面掘进机法”施工,当时意大利CMC公司已经意向性同意承包该隧道施工工程,且工程按意方要求将出口工作面开挖结束,该公司专家至现场详细查看了隧道出口的地质条件后,立即作出了中断意向性施工协议的决定,认为:出口段的粉质砂岩比较软弱,在地下水的浸泡下会软化,将导致全断面掘进机因打滑而无法掘进,不适宜施工。于是,该工程重新招标,采用了国内常用的钻爆法施工技术。

二、西园隧道施工中产生的地质灾害

西园隧道在钻爆法施工过程中,诱发了多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的较大地质灾害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重大塌方

发生在4+300m至4+774m地段,围岩为层状结构粉砂质泥岩。严重程度:洞顶塌垮超过了洞径2倍以上,引起地表塌陷,危及村庄安全。原因是:地下水沿岩层层理、节理、裂隙运动和侵蚀导致泥岩软化,加上爆破震动,导致了隧洞塌垮。

2.洞内流沙

发生在0+505m断面放炮时,岩层是下二迭系阳新灰岩。爆破瞬间突发流沙(泥沙水混合物)涌入隧道,沿着已成形的隧道流动,淹没洞体长达10多米。原因是隧道掘进时已接近石灰岩溶洞边缘,当爆破瞬间,将与洞穴相隔的岩壁震倒,洞内积存的泥沙在重力作用下加上地下水的运移作用,产生流动,由于是贯穿性的垂直溶洞,故泥沙的下落受重力影响大,速度极快。幸运的是流沙是在放炮瞬间时发生的,未导致人员伤亡。

3.洞内泥石流

当掘进到1+467m时,岩层为下二迭系玄武岩,比较破碎、渗水严重。放炮后,洞内产生泥石流。原因是玄武岩破碎并夹带有一层较厚的凝灰岩层,凝灰岩倾角大,当山体中无临空面时相对稳定,但当隧道穿透破碎带时,处于受地下水侵蚀的凝灰岩被爆破所振动,在地下水的推动下,引发泥石流,沿着已成形的隧洞空间流动并淹没洞体。

注:流沙与泥石流构成的固体成分不一样,流沙固体成分泥沙细、内在颗粒小;泥石流的固体多为砾石,颗粒大。但是它们的物理特性大致相同,故在技术处理措施中,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

三、防治的技术措施

(一)预防措施

洞内发生地质灾害,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必须认真防范。西园隧道施工过程中,建立了规范的预测、预报机制,在软弱围岩地段,做到了定时定点对山岩压力进行观测、对岩石软化程度取样分析、对地下水分段测量,并随时向施工作业面作出预测、预报。在坚硬岩石地段,采用加长水平钻试钻,根据钻孔中的水压及水中的泥沙含量,作出科学的预测、预报,从而避免了多次洞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对施工人员的伤害,确保了安全生产。

(二)治理措施

1.软弱围岩塌方处理

隧道在4+300m至4+774m地段,垮塌最为严重,采取导管超前锚固、钢架渐进支撑、停止放炮、人工开挖等施工措施,控制施工进度,安全穿越此段危岩区。

其施工方法步骤为:①选用直径30mm、每根长3m的小钢管,沿隧道周边间距30cm成4°~5°角打入围岩内,形成管棚;②在管棚下实施人工开挖;③每开挖0.7m至1m后,立即架设钢架支撑住管棚;④每掘进2m,在未开挖面周边又打入3m长的管棚,循环渐进、逐步穿越。采用此法,施工人员在管棚下作业,十分安全。

2.洞内流沙、泥石流处理

隧洞内发生流沙或泥石流,以往会采取强行清挖的方式,多数情况下都是徒劳无功的,并且还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损失。由于流沙、泥石流均为稀泥状并会流动,越挖越多,费工费时,无法彻底清除。西园隧洞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封堵泥石流,注浆固结泥石流,重新开挖已固结的泥石流。

其施工方法简述如下:①在流沙、泥石流能量衰竭地段,用高标号水泥砂浆砌筑一道砖重力挡墙,将隧洞全断面封堵,重力墙上按灌浆要求预留灌浆孔;②将注浆管强制穿透掩埋地段;③泥石流采用1∶1水泥砂浆、流沙体用纯水泥浆高压灌注;④待注浆凝固后,流沙体及泥石流体凝结成混凝土;⑤拆除临时砌筑的重力墙,在泥石结成的混凝土内继续掘进,此时必须采用人工开凿,万万不可爆破作业;⑥每掘进5m,立即按设计完成永久支护工程,不可冒进。因临时形成支撑的壳体,其稳定性是暂时的,如不及时加强支护的话,容易破损危及安全。

四、结束语

西园隧道于1994年1月16日正式动工,1996年8月1日完工。投入运行至今已13年,工程稳定,完全达到了工程预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提高了滇池的防洪保护能力。在原泄洪能力80m3/s(海口闸过流量)的基础上,新增西园隧道泄洪量43m3/s,泄洪量一共达到了123m3/s,防洪标准由二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1997年、1998年大洪水年西园泄洪并置换了约0.8亿m3的劣质水。

(2)新增的滇池防洪保护泄洪洞在滇池上游,有效地防止了草海内的污水进入和污染外海,有助于减少外海的水质污染。

(3)加速了滇池的水体流动,高水位汛期,草海水体由西园隧道泄洪,同时可降低滇池外海的水位,达到了防洪保护的目的。加快了滇池水体置换速度,使得滇池草海及大观河水环境有极大改观。

不足的是,每年4 000万m3置换出来的水体,未被利用。“污水资源化”工程亟待完善,合理利用西园隧道泄流工程尚待进一步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