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建筑的生长过程
1)建筑单体的演变(以思南路73号为例,现称“周公馆”)
“义品村”23幢独立式别墅基本上是按照统一规格设计的,只有层数、材质略有不同。因此在建成伊始(1920年代),思南路73号与思南路71号的建筑状况与使用情况是大同小异的。到了1946年5月上旬,中共代表团委托《新华日报》的龚澎,通过其妹徐婉球的帮助,以六根金条的代价租下了思南路73号,并以《新华日报》职工宿舍的名义申报了户口。但国民党当局仍不同意将此地作为中共办事处。1946年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地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周公馆因此而得名。
思南路73号是一幢四层楼的西式花园洋房,为了满足革命工作的需要,住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改造(图2-18、表2-5)。沿思南路一侧加建了一个车库,车库的楼顶也就成了二楼的入口平台,平台的上方加建了一个轻巧的钢质雨棚。一楼成了车库、传达室、厨房、卫生间、浴室、储藏室以及工作人员卧室。二楼原先的私人起居室成了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人会晤革命进步人士、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公共场所,东间便是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卧室兼工作室,晒台是警卫人员卧室,北间是餐厅。三楼是男工作人员办公室兼卧室,其中专门设有资料室和发报间。四楼北小间是董必武夫妇和孩子的住房,中大间是接待人员和撤退人员的集体宿舍,东间为女工作人员工作室兼卧室,南间由钱之光夫妇居住。改建后这幢建筑已从大家庭的别墅演变成了革命人士集体工作生活的场所。
图2-18 周公馆各层平面图(1946)
表2-5 周公馆面积分配表
续表2-5
2)建筑加建
以1940年思南路59号加建车库为例,说明建筑加建情况(图2-19)。根据当时的租界规定,房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变化合理地加建房屋(上海公董局技政部工务处营造大执照领照呈请书,法地册4512F)。
图2-19 思南路59号加建车库平、立、剖面图(1940)
3)建筑生长情况
以思南路47号街坊为例,可以看到该街坊始终处于有机生长的过程中。图2-20中记录了该街坊从诞生到成型(1911-1947)(7)过程中每一步的生长状况。图中的红色表示当年新建的建筑,黑色表示原有建筑。需要说明的是1921年、1937年是基地内建造量最大的两段时间,这正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吻合(8)。
图2-20 思南路47号街坊建筑生长情况(1910-1949)(彩图见书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