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城区局部中心结构变化

主城区局部中心结构变化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局部集成核与全局集成核核心轴线相吻合,在城市格网中显示出较高的智能度,这表明局部空间结构与城市整体空间系统的高度协同发展。

4.3.1 主城区局部中心结构变化

主城区局部集成核变化不大,并始终与全局集成核中心街道相吻合,显示出较高的协同水平;核心轴线与其他集成核轴线差异加大;局部中心由主城北侧向南、西转移,形成具有发展潜力的局部增长中心。

根据前文对苏州主城局部集成度的统计分析,主城区两个年份的局部集成核比较相似,并且其核心轴线均依托人民路、干将东路、新市路、桐泾路、十全街等主干街道。这说明主城区两个年份的局部集成核主体结构并未发生太多改变,进而表明主城区空间句法结构发展过程中的自相似性,体现了城市局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的自组织功能。同时,局部集成核与全局集成核核心轴线相吻合,在城市格网中显示出较高的智能度,这表明局部空间结构与城市整体空间系统的高度协同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空间格网的演变,局部集成核核心轴线的相对地位日渐升高(体现为局部集成度离差与标准差的加大),城市局部集成功能更多地依托于人民路、干将东路、新市路、桐泾路、十全街等主干街道,主城区的局部中心性与城市全局中心性日益融合,使得主城中心区成为城市内部社会功能与城市外向服务功能的交融地域,并成为全市自然运动、运动经济与空间社会性最强的区域。

在主城区空间演变过程中,其局部集成核也发生了结构转变。通过对新增局部集成核轴线相对集成地位变化的统计分析,建立了主城区空间局部集成核轴线变化统计分析表(表4.2)和局部集成核结构演化动态分析图(图4.10)。在表4.2中,我们将2003年新增局部集成核轴线和集成地位相对上升的轴线归为增强轴线,将2003年消失的老局部集成核轴线和集成地位相对下降的轴线归为减弱轴线,并标明这些轴线局部集成度相对变化数值(下文各分区分析原理与此一致),从而为轴线所属街道的社会功能布局提供参考。另外,由图4.10可见,从1995年以来,局部集成核重心从主城中心区北片(观前街以北地域)逐步向南片(观前街以南地域)转移,形成南片增长中心。同时,局部集成核向护城河以西跳跃扩展,形成另一局部增长中心。这一趋势表明,随着城市全局空间结构和主城局部空间结构的互动演变,主城区局部中心逐渐南移、西跃,与之相对应的空间社会功能和人流运动也将逐步沿着这样的轨迹发生转变。由于这仅仅是空间演变过程的潜在趋势,局部集成核主体结构的现状集成能力并未发生太大改变,因此,当前主城区局部社会性与人流运动变化表现并不十分明显。但是,伴随空间格网动态演变的后续效应,在未来的城市空间过程中,相应的社会功能与人流运动将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空间格网的进一步变化,未来的变化趋势会产生一些新的特征。但在城市空间系统自组织作用下,局部集成核总体变化趋势与特征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因而这一研究结论对主城区今后的规划与空间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表4.2 苏州主城区空间局部集成核轴线变化统计分析表(1995~2003年)

img79

img80

图4.10 苏州主城区局部集成核结构演化动态分析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