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都会区的内部结构变动

各都会区的内部结构变动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各都会区的内部结构变动对于不同都会区展示出来的不同特点,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一分析。这种情况说明,台中彰化都会区除了台中市中区人口出现下降,其他核心区与周边卫星城镇的人口均出现了显著增长。

二、各都会区的内部结构变动

对于不同都会区展示出来的不同特点,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一分析。如图4-8所示,台北基隆大都会区主要包括主核心城市台北市和副核心城市基隆市,其涵盖卫星城镇的范围包括台北县的多数市、镇、乡。主核心为台北市12个城区,有25个卫星城镇;副核心为基隆市的7个城区,有2个卫星城镇。桃园中坜大都会区的双中心城市为桃园县桃园市与中坜市,两者分别覆盖了5个卫星城镇,其中除中坜市卫星城镇莺歌镇属台北县管辖外,其余乡镇均在桃园县境内。由于地理邻近性,1980年台湾“内政部”将桃园市、八德市和莺歌镇划入台北基隆大都会区中,而中坜市与平镇市则划为中坜次都会区。尽管后续1991年的修订版本将桃园及其周边地区由台北划出而另组桃园中坜大都会区,但因其经济上高度依赖台北都会区,因而可以看作是后者的区域次中心。加之桃园国际机场的修建以及新竹次都会区的兴起,大台北与桃园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更是加速进行。

img41

图4-8 台北基隆与桃园中坜大都会区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地区标准分类都会区分类绘制:http://eng.dgbas.gov.tw/1p.asp?ctNode=3217&CtUnit=226&BaseDSD=7。

1980年,台北基隆大都会区中,人口密度超过3万人/平方公里的市区是台北市松山区和大同区以及台北县的永和市,1990年为永和市与台北市大安区,2000年与2009年仅剩永和市(图4-9)。与此同时,人口密度在2万~3万人/平方公里的市区由1980年的三区两市(台北市万华区、中正区与大安区以及台北县三重市与板桥市),增加到1990年的五区两市(台北市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与信义区及台北县三重市与板桥市),进而增至2000年六区四市(台北市大安区、万华区、大同区、松山区、信义区与中正区及台北县的中和市、泸洲市、三重市与板桥市)与2009年的六区五市(在2000年基础上增加了台北县新庄市)。从上述人口密度的变迁可见,台北市内各区的人口密度逐渐下降,而台北县各市则逐渐上升;同时,人口扩散及迁移由东北向西南进行,市区人口重心由松山区逐渐南移至大安区,进而最终移至永和市。对于桃园中坜大都会区来说,其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远低于台北都会区,而且尽管桃园县桃园市与中坜市均为都会区的核心,但后者的人口密度仅为前者的一半,在1990年之后甚至低于桃园市的卫星城镇八德市,实际上显示了单核心都会区的特征。随着台北大都会区重心的西移和南移,桃园中坜与台北基隆大都会区已经连成一体,因而桃园市作为区域次中心成为该地区的又一增长点,人口密度在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后分别增长了29%、36%和24%。

img42

图4-9 台北基隆与桃园中坜大都会区的人口密度,1980—2009年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台湾“内政部”《内政统计月报》中数据绘制。

图4-10中,台中彰化大都会区的主核心城市为台中市,包括8个城区,周围的卫星城镇为台中县的8个市、乡;副核心城市为彰化县彰化市,周围的卫星城镇为2个彰化县的乡镇。与1980年分类相比,新分类增加了彰化县彰化市作为都会区的副核心城市,并同时增加了两个卫星城镇彰化县和美镇与花坛乡。近年来,台中彰化大都会区成为台湾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大都会区。

img43

图4-10 台中彰化大都会区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地区标准分类都会区分类绘制:http://eng.dgbas.gov.tw/1p.asp?ctNode=3217&CtUnit=226&BaseDSD=7。

图4-11比较了四个时期的台中彰化大都会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从中可知台中市中区一直是该都会区的核心,1980年其人口密度高达近4万人/平方公里,虽然近年来降到了不到3万人/平方公里,但仍然是台中大都会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从城市核心区的发展看,随着中区人口的减少,台中市其他城区,即北区、南区和西区的人口都有所增加,体现了核心区人口分布的均匀化趋势。例如,在四个中心城区中,1980年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区比南区高了近3万人/平方公里,而在2000年两者差距不到7000人/平方公里,而同期整个都会区的人口密度由1793人/平方公里升至2921人/平方公里。这种情况说明,台中彰化都会区除了台中市中区人口出现下降,其他核心区与周边卫星城镇的人口均出现了显著增长。

img44

图4-11 台中彰化大都会区人口密度,1980—2009年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台湾“内政部”《内政统计月报》中数据绘制。

在1980年的都会区分类中,高雄与台南被划为一个联合大都会区,两者相互毗连。但是,在1991年的最近一次划分中,这两个城市被“内政部”拆分为不相毗连的两个独立大都会区,并剔除了包括若干介于两者之间乡镇的13个卫星城镇。目前,高雄大都会区包括核心高雄市的10个城区,以及周边的17个卫星城镇,其中15个市、镇、乡由高雄县管辖,剩余2个为屏东县屏东市和麟洛乡;台南大都会区包括核心台南市的4个区,以及由台南县7个市、乡与高雄市茄萣乡构成的卫星城镇(图4-12)。

img45

图4-12 高雄与台南大都会区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地区标准分类都会区分类绘制:http://eng.dgbas.gov.tw/1p.asp?ctNode=3217&CtUnit=226&BaseDSD=7。

作为台湾第二大城市,高雄大都会区核心高雄市的新兴区人口密度在1980年曾达到4万人/平方公里,但随着大城市中心人口的逐渐外迁,2009年该区的人口密度已经降至低于3万人/平方公里,尽管仍然为高雄都会区人口最密集的城区(图4-13)。其他人口密度在1980年超过2万人/平方公里的城区,即盐埕区、旗津区、前金区与苓雅区的人口密度均有所下降,而且密度越高的区人口减少的幅度越大。对于台南大都会区来说,情况则有所不同。台南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区中西区在1980年仅为1.6万人/平方公里,尽管在2009年也出现下降,不过降幅仅为3000人/平方公里,而且取代其地位的台南市东区人口升至1.4万人/平方公里,保持了中心区人口密度的相对稳定。由上述分析可知,从横向比较看,桃园中坜与台南大都会区城市核心区的人口密度远低于其他三大都会区。在过去30年间,三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均出现了大幅下降,而台南都会核心的变化不大,桃园中坜则增速很快,显示了各都会区在内部结构变化上的差异。具体而言,就是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城市体现了不同的规律。较大规模城市(如三大城市)内部中心区的增长已达到极限,而其他中小规模城市则仍处于增长的加速期。

img46

图4-13 高雄与台南大都会区人口密度,1980—2009年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台湾“内政部”《内政统计月报》中数据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