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避免工程缺陷

如何避免工程缺陷

时间:2022-10-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及质量检验要求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及其他相应规范的要求进行。实际水泥搅拌桩施工有无进行拟处理土的室内配比试验,有无进行工艺性试桩,所使用的水泥种类、掺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均可能导致产生地坪不均匀沉降。这条原因有待进一步取证。

如何避免工程缺陷

王建生

img64

摘 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本文剖析了两个可以避免的工程缺陷,希望能起到举一反三,引以为戒的作用。

1.某项目地坪下沉原因分析

1.1 现场状况

2008年6月,某项目建成后即出现了地坪沉降、墙体开裂等问题,主要表面为:

1.1.1 地坪有不均匀沉降及开裂现象。

1.1.2 部分内墙有开裂现象。

1.1.3 室外散水、入口坡道下沉,与外墙之间开裂脱开。

1.1.4 部分设备基础有倾斜现象,安装在墙上的管道因墙体下沉开裂等。

1.2 设计概况

该建筑为机加工厂房,二层框架结构,柱网10×8 m,2005年完成设计。

1.2.1 该建筑物地质构造如下:

①素填土,结构松散,层厚0.8~2.0 m。

①a淤泥,层厚0.5~2.1 m

②黏土,层厚0.4~1.4 m,承载力特征值70Kpa。

③淤泥质粉质黏土,层厚0.5~4.5 m,承载力特征值50Kpa。

④1粉砂,层厚2.0~6.0 m,承载力特征值120KPa。

④2粉土夹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厚0.4~5.5米,承载力特征值95KPa。

④3细砂,层厚2.2~9.7 m,承载力特征值160KPa。

⑤细砂,层厚7.8~14.4 m,承载力特征值200KPa。

⑥粉质黏土,未钻透,承载力特征值10KPa。

其中①②③承载力较低,是场地内主要的软弱土层。

1.2.2 结构主体基础采用直径600mm的预应力管桩,桩长15 m,以④3细砂为持力层。

1.2.3 地坪设计荷载10~20KN/m2,地基处理采用直径500 mm的水泥土搅拌桩,一般区域桩距1.5×1.6 m满布,暗塘区域桩距1×1.6 m满布。

地坪设计:采用250厚C20混凝土内配Φ10@200双层双向钢筋网,下设60厚C10混凝土垫层及200厚碎石垫层,以下为混凝土搅拌桩(设计要求在施工混凝土搅拌桩之前需要先填土,填土应分层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4)。

1.3 结构分析

框架结构完好,不必分析。设备基础倾斜、墙体开裂、管道破坏,且很多无荷载作用的地坪也出现下沉开裂,因此结构分析的重点在于地坪和该部分地基的处理。综合分析导致产生地坪不均匀沉降及开裂的可能原因如下:

1.3.1 地坪垫层设计是产生地坪不均匀沉降的可能原因之一。

设计采用的地坪层为250厚C20混凝土内配Φ10@200双层双向钢筋网,下设60厚C10混凝土垫层及200厚碎石垫层。参照对比GB50037《建筑地面设计规范》附录B混凝土垫层厚度选择表,设计采用的地坪垫层设计明显满足且超过规范要求。这条原因被排除。

1.3.2 地基处理设计是产生地坪不均匀沉降的可能原因之一。

设计采用直径500mm的水泥土搅拌桩,该方法详见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适用于处理淤泥与淤泥质土。

该地基处理措施相对费用低而且处理效果较好,华东分院总承包的安特普项目暗河加固处理,玛努利暗河加固处理均采用了该方案,费用低且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另外华东分院设计的南京联华、扬州晶芯项目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直接承重主体结构,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本项目的结构设计于2005年12月通过了南京市的建筑施工图审查,审图专家对该方案未提出异议。这条原因被排除。

1.3.3 地坪填土不密实是产生地坪不均匀沉降的可能原因之一。

设计采用先回填土再施工搅拌桩,桩顶直接位于地坪垫层底部;实际施工为先施工搅拌桩再回填土,桩顶标高低于设计标高0.5 m左右,桩顶还有约0.5 m的填土,如果填土不密实可能导致产生地坪不均匀沉降。这条原因基本成立。

1.3.4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是产生地坪不均匀沉降的可能原因之一。

设计图纸要求:固化剂宜选用强度等级为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施工前应进行拟处理土的室内配比试验,针对工程需要和 土质条件选用固化剂、外掺剂及掺量,要求水泥土90天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不小于1500KPa,水泥掺入比约13%~18%,根据室内配比试验确定。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进行工艺性试桩,数量两根。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及质量检验要求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及其他相应规范的要求进行。

实际水泥搅拌桩施工有无进行拟处理土的室内配比试验,有无进行工艺性试桩,所使用的水泥种类、掺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均可能导致产生地坪不均匀沉降。这条原因有待进一步取证。

1.3.5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质量是产生地坪不均匀沉降的可能原因之一。

设计图纸要求:水泥土抗压强度平均值不小于1500KPa,桩端进入④1 或④3粉砂持力层不小于1 m,桩长最短不小于6 m,总桩数7892根。

实际水泥搅拌桩施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施工结束后有无进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单桩载荷试验,水泥土抗压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水泥土搅拌桩桩长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桩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均可能导致产生地坪不均匀沉降。

另外,根据南京江淮勘察工程有限公司2008年7月提供的地基处理抽检复查报告指出:抽检的3根水泥土搅拌桩桩身完整性欠佳,搅拌欠均匀~均匀,岩芯呈块状~短柱桩,参考JGJ106《建筑桩基检测规范》应评价为桩身有明显缺陷;抽检的水泥土抗压强度值为600~1160KPa,其平均值约为820KPa,远远低于设计要求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不小于1500KPa,只有设计要求抗压强度平均值的55%左右。这条原因基本成立。

1.4 总结及其他

总结:综上所述的5点,其中的第1、2点设计原因应可以排除,第3、5点施工原因应该是产生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更进一步的深入分析需要进行大量的现场抽检复查才能进行。目前进行地坪沉降观测已经超过1年,根据业主反馈地坪沉降趋于稳定,未产生恶化情况,建议继续进行沉降观测,沉降稳定以后对相关裂缝进行修补处理。

其他:该建筑出现地坪下沉开裂以后,与其相邻的建筑开始进入施工。相邻建筑也是机加工厂房,出于费用工期等综合考虑,业主未采用地基处理,仅回填了800厚的片石。由于前面施工建筑的前车之鉴,相邻建筑的地坪施工质量控制较好,建成以后投入使用至今将近1年,地坪完好,无下沉开裂情况。

1.5 该现象引起结构设计和问题处理要注意的问题

1.5.1 结构设计中对基础的设计是关键,其产生的后果和补救成本很大。特别是容易被忽略的地坪基础设计。

1.5.2 该项目在下卧层的考虑方面欠妥,设计要求的桩端土层4-1与4-3之间存在有4-2层,这一层力学指标比较差。

1.5.3 基础设计在地域不同需要多因素考虑。

1.5.4 施工过程控制隐蔽工程验收明显不力,事故取证要以书面形式为最有效。

1.5.5 基础设计尽量考虑到简洁明了的受力途经,并考虑到施工缺陷应留有相当的储备。

img65

2.某项目框架梁呈鱼肚状现象的处理及反思

2005年我们承接某项目的设计和工程总承包工作。该项目建筑面积15 000 m2,工程建设周期不到八个月。

10月19日在现浇框架一层结构区域(主体框架两层)拆除模板后发现约有5~6根梁明显呈鱼肚状,梁跨度9 m,跨中最大下垂约50 mm,感观差,影响很大。作为设计和工程总包方我们当时的压力很大,毕竟是自己没有把事情做好。事情发生后院里组织相关结构专业人员专题讨论,业主也组织几批专家到现场进行查勘,混凝土现场取样和检测,技术鉴定等工作。后来经过多方会诊,认为本缺陷不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其处理结果是维持结构现状。

作为总包方我们是有失误的,分析原因和反思后有以下几点看法:

1.1 要充分了解当地气候条件

当地气候四季不分明,分旱季和雨季,框架浇筑是正逢雨季,浇筑混凝土时脚手架底座虽然进行了事先检查和加固,但对雨季施工的特殊性缺乏经验,脚手架基座长期泡在水中,在浇筑混凝土时当混凝土荷载施加后明显地感觉到楼面跨中在下沉,施工人员立即及时加固脚手架(一个涉及安全生产的危险动作,后怕,不可取)。保持浇筑工序完毕,其结果就产生了框架梁的跨中下部形成鱼肚状。实际上避免这种事件发生的方法很简单,这就是通过柱基搭成桥式或门式脚手架,避让将脚手架支撑在水泡的土地上。

1.2 施工单位的选择要慎重

我们的土建合作方是省内的一家公司,我们曾经有过合作的经历,我们认为队伍熟悉好合作和管理,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其弊端不仅在于不熟悉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施工习惯,在劳务方面也是一个缺陷,天真地认为他们可以带四川的工人到现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施工方从成本核算角度出发是不可能这么做的,仅仅是一些骨干到现场。工程施工经验很关键,施工队伍对当地的特殊环境不了解就多增加了一些可变因素。

1.3 遇事处置预案不足

浇筑混凝土时本人在现场,当时正下着大雨,发现脚手架下沉后有两个执行方案,一是停止施工,返工重来,二是及时加固脚手架完成作业。因为工期太紧了,当时就认为大不了拆模后不好看不会影响使用。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是施工准备不够,应急预案不到位,后果估计不足。如果现在让我来决定,我肯定选择第一方案,这里还有前面提到安全的问题,其后果更加严重。

1.4 技术支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前面讲到院里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专题讨论,形成文件,事情过后来看这份文件对化解矛盾作用较大,九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签字,十一设计院的大红印,很有说服力。毕竟事实就是事实,业主请的专家也认同了我们的看法。

1.5 要有正常的心态面对

事情发生后,现场工作组所有成员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牵扯到十一院的声誉。大家在关键时刻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下默默地正常工作,大家相互鼓励,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解决矛盾。经历变成了财富,压力变成了动力。大家从事件中学会了今后如何更好地工作。

通过这件事情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工程上无小事,有时往往一件小事就会引来大事。同时技术是根本,如果技术上站不住脚,再大的能量也可能无济于事。这就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无论在设计上、管理上、问题处理上都要认真加谨慎。

(王建生,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高级副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