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环境的恢复发展

生态环境的恢复发展

时间:2022-10-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恢复生产、重振经济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生态影响评估为依据,对特别敏感和脆弱的地区,尽可能地把人为活动降到最低,对于水源中断、重度污染的地区则可考虑异地重建,一些人类干扰过大的自然保护区,可考虑迁出居民,进一步完善保护区功能。而且,在重建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外来物种的入侵,这是生态恢复重建时尤其要注意的问题。

6.3.4 生态环境的恢复发展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恢复生产、重振经济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把灾区重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灾区重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首先,我们应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自然界持续支撑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进行灾后重建,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未来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合理确定城镇布局、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合理安排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其次,政府还应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立的限制开发区、局部地区禁止开发区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摆脱传统的重建思路,从全国、四川省两级主体功能区划来全盘思考包括生态恢复在内的重建任务,实现经济要素配置与生态环境本底在空间上的高度一致性。以生态影响评估为依据,对特别敏感和脆弱的地区,尽可能地把人为活动降到最低,对于水源中断、重度污染的地区则可考虑异地重建,一些人类干扰过大的自然保护区,可考虑迁出居民,进一步完善保护区功能。而且,在重建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外来物种的入侵,这是生态恢复重建时尤其要注意的问题。

因此,在尊重自然、安全优先原则的基础上,重建应规避地震带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同时还要消除或避免今后当地居民不以粗放的、掠夺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缓解对有限自然资源和脆弱生态系统的压力。由此看来,贫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是生态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推进城乡统筹,必须把生态移民、反贫困、可持续发展三者统一起来,借生态移民消除或缓解贫困、借反贫困降低生态脆弱性,并以此作为重灾地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以此作为城乡统筹和灾后重建相结合的突破口[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