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体而言,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包括地裂、地表变形、崩塌、泥石流、水文改变等;二是间接影响,包括濒危物种栖息地的破坏和生境的破碎化以及种间关系的影响;三是可能产生的重金属、化学危险品、医院有害有毒物质的次生山地污染等。灾后恢复生产是灾区人民生存和生活的当务之急。
5.4 灾后恢复生产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
总体而言,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包括地裂、地表变形、崩塌、泥石流、水文改变等;二是间接影响,包括濒危物种栖息地的破坏和生境的破碎化以及种间关系的影响;三是可能产生的重金属、化学危险品、医院有害有毒物质的次生山地污染等。灾后重建使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干扰度显著增加,伴随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地震灾区雪上加霜。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地震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其后果必然造成大量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同时又造成灾区群众的生存和生活基础被破坏。灾后恢复生产是灾区人民生存和生活的当务之急。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的地理环境和各种资源来解决目前的困难是必要的,但若不加以科学、合理规划,则会带来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所以,灾后重建要避开主断裂带,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还要努力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