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对人的认知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对人的认知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最初的“社”和“会”是分开使用的,而且含义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社会”概念。在众多的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两大派别。在社会唯名论者看来,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社会的含义_社会学教程新编

一、社会的含义

对于社会的含义和本质,古今中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概念

“社会”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早就存在。但最初的“社”和“会”是分开使用的,而且含义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社会”概念。其中,“社”是指用以祭神的一块地方。如《白虎通·社稷》中就记载有“封土立社,示有土也”。而“会”是指集会、聚会的意思。两词最早连用是在唐代典籍中。如《旧唐书·玄宗本记》中记载有:“十八年闰六月辛卯,礼部奏请千秋节(即唐玄宗钦定他的生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此处两字连用是指人们为了祭神而集合在一起。后来,“社会”一词又发展出了第二个意思,即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这两层含义可以进一步引申为许多人为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可见,“社会”一词发展到这里,其含义已基本接近今天现代汉语中的“社会”,但尽管如此,它仍然只是古代中国人对社会的一种简单、朴素的认识,还谈不上涉及社会的内在本质。在我国,人们真正广泛地在今天的含义上使用“社会”一词是自近代以来才开始的。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汉字“社会”。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因此,可以说,正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才形成了今天汉语里“社会”一词的含义。[1]

(二)西方学者对社会的理解

在西方,不同的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在众多的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两大派别。

1.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塔德、英国的霍布斯、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他们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集合体及其总和,它仅仅是单纯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只有个人和个人行动才是实际存在的。在社会唯名论者看来,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2.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实论又称社会实体论,主要以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G.齐美尔、法国的迪尔凯姆、美国的斯莫尔等为代表。与社会唯名论完全不同的是,唯实论者认为,社会不仅仅是许多个人的集合体,也不仅仅是空名,而是一种超越人类个性,本身含有客观性的真实存在的统一实体。比如,斯宾塞就将社会看成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超级有机体。他认为,社会是个体活动与族类活动达到相互一致的整体状态。它像生物体一样具有完备的器官构成和内部功能系统,这些器官和功能系统相结合发挥作用,使社会成为有机的整体。而且社会唯实论者主张社会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因此,他们强调从实体出发,把社会作为一个具体事物来描述。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这两大派别争论的焦点问题,即社会究竟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不是先于个人而存在?这两种理论尽管从局部看都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诸如它们都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区别,特别是社会唯实论肯定了社会的真实客观性,这种观点无疑具有科学性。但从整体上看,二者又都有其局限性:社会唯名论者只看到处于社会中的个人所具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否认社会的真实存在性,犯了“见人不见社”的错误;而社会唯实论者则只看到了社会的独立性,却看不到社会对个人的依赖性,把社会看成是先于个人或“超个人”的存在,犯了“只见社不见人”的错误。因此,二者都不能真正揭示社会的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对于什么是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正确揭示了社会的本质。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并且还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的本质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并在生产劳动中与他人进行互动,从而建立起一定的交互关系。因此,社会并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人们进行相互交往的产物,是人们彼此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没有社会的产生。

第二,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首先是发生在生产、分配、消费中的经济交往,因此,在这种经济交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就成为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不仅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的性质,也决定着社会的性质,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论述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真正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的思想,我们可以对社会作出如下定义: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发生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