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英勇抗暴的自由精神

英勇抗暴的自由精神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英勇抗暴的自由精神[1]长期以来,布朗族的先民遭受历代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和负担繁重的苛捐杂税,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拿起武器展开反抗官家的斗争,因而爆发了无数次的起义斗争。明王朝统治云南后,并未给云南各族人民带来好处,而是变本加厉勒索和镇压人民,迫使广大“濮人”再次揭竿而起,复仇的火焰燃遍了澜沧江两岸。
英勇抗暴的自由精神_中国布朗族

第五节 英勇抗暴的自由精神[1]

长期以来,布朗族的先民遭受历代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和负担繁重的苛捐杂税,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拿起武器展开反抗官家的斗争,因而爆发了无数次的起义斗争。

元延祐五年(1318年),永昌一带的南窝寨“濮人”首领阿都众、阿楼良举兵反元,“杀镇将、夺驿马”,势如破竹,元廷为之震动,云南省府派遣参政汪申右尕尔只率兵前往讨伐,从当年农历八月初一到次年农历五月,历时9个月,始将寨门攻破,元军进寨后,对“濮人”进行烧杀抢掠,余生者逃往深山野箐。元廷同时迫使枯柯甸(今云南省昌宁县南)、庆甸“濮人”缴纳贡税银两,但英雄的“濮人”是征服不了的,首先由保山“蒲满”酋长(亦称伙头)阿人剌,蒙化州(今云南省巍山县)兰神场摩察伙头过生琮联合凤庆“濮人”伙头阿尔通,率领濮军2500人、摩察军500人,奋力围攻镇南州定远县(今云南省牟定县),给元王朝以狠狠地打击。

至元泰定四年(1327年)四月,庆甸的“濮人”首领益阿尼等又一次举兵反抗。这次起义以今保山市、龙陵县、施甸县为中心,战火燃遍了今巍山县、凤庆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一带大半个滇西南,加速了元王朝政权的崩溃。

明王朝统治云南后,并未给云南各族人民带来好处,而是变本加厉勒索和镇压人民,迫使广大“濮人”再次揭竿而起,复仇的火焰燃遍了澜沧江两岸。明宣德二年(1427年),顺宁府由雄摩等15个寨子的“濮人”联合起来,在酋长的率领下,带兵杀死十夫长阿茂和士兵等80人,官府十分恐慌,紧急出动官军,并勾结大侯(今云南省云县)、鹤庆(今云南省鹤庆县)、顺宁等地反动武装,由都督同知沐晟带领,兵分两路,围剿雄摩等寨,将“濮人”起义镇压。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云龙县东山“濮人”不堪官家奴役,在酋长领导下,“纠蒲五十余人”,发动武装起义,但由于势单力薄,寡不敌众,东山寨被攻破,残暴的官军将全寨妇孺老幼“沉于江”中,惨不忍睹。

明代中叶,居今保山市、施甸县一带的“濮人”崛起,势力逐渐增强,设立了十八土司。明王朝一面利用“濮人”征讨“白夷”的叛乱,一面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削弱“濮人”的势力。据《明史·土司传》记载,顺宁府“改土归流”以后,“濮人”的土官知府被取消,于是引起十三寨蒲满人的义愤,“始聚兵反,官兵悉剿除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二月甲戌,以云南十三寨荡平,命巡抚云南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陈用宾升俸一级……云南十三寨诸夷,即志书所称蒲满者,虽名十三寨,但高山深堑,绵亘数百里,即百寨不止也,所居天险,强弩毒药,为诸夷之最,董瓮、亦革雒、亦壁等寨诸夷,莽凹、歪列、哈喇梗等,遂结连为乱……且言胜利则据顺(宁)、蒙(化),攻腾(越)、永(昌),败则西勾缅……”

史籍所称的“十三寨蒲满”,即今凤庆县、云县一带地区。另在姚关县清平洞《恤忠祠记》碑文中对当时剿抚“濮人”情况曾作详细记载:“……阿波、都鲁二寨,西入永昌城仅百里,东连顺宁,南抵施甸,北达永平,林木森翳,槽道峻险,国初至今未能下,卧榻之侧有不宾之蒲久矣。近贼首莽裕、莽霸思以董壅,令邹良臣、吴松管在达丙(今云南省昌宁县),牵制亦登、亦林,彼三寨已绝援,先令陈信、郑勇、万和、范进、郑廷锡等潜师阿坡,公雨夜趋南窝,裸体渡藤桥、闻哨官文清仁死于险,急令各目启密缄视,如知架天桥、斩槽险,贼寨退无所持,走无所归,悉就擒,遂扶其众为正塑子粒民。”这段碑文记述了明王朝对今昌宁县、施甸县境内部分“濮人”的镇压,迫使“濮人”的十八土司(酋长)和胁从者四处逃散。

清雍正《八乡始末来历》还记载:“万历四年(1576年)起,其施甸长官司系己丑年孙可望改土归流,裁革施甸长官司,设立平彝(夷)州。”又曰:“至顺治丁亥年(1647年),遭孙秦王之变,将土舍杀戮,人民逃散,田地荒芜,顺治庚寅年设平邑(夷)州,九册偏(编)为八乡,马料之外,又以一千二十石起科,丈粮摊撒杂派:一斗派银三四两,一石派银三四十两,至万民受害,流走四方,为额之粮民由此起也。”

《八乡始末来历》所载的孙可望杀戮土舍之事,即屠杀布朗族先民“濮人”居住区,与今施甸县、昌宁县“濮人”的后裔流传的“灭绝土舍”相符,孙可望“改土归流”对施甸“蒲满”土司打击比较大,许多土司和百姓纷纷四散奔逃,甚至隐姓埋名。据施甸木老园乡“蒲满”老人阿春荣说:“当时官家提出‘消灭土舍’,祖先怕被官家杀害,曾将阿姓改成莽,又将莽改成蒋。”今昌宁县大塘乡中寨村曾保存一座清代完整的“蒲满”人坟墓,1980年6月,《布朗族》一书作者杨毓骧曾前往,发现其墓志铭上雕刻的《阿公碑文原序》所记曰:“阿育祖(“濮人”酋长)因得疾……传于太子,被金人所刻(克),后裔改姓为莽……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莽姓为蒋,由始至今,年代久远,阐明裕后矣。”又曰:“(清)雍正即位,二年归顺永(昌),中国遂灭土舍……从此更改李、赵二姓,遵汉文风……”

据老人谈,当时“蒲满”改成其他姓者,还有闪、杨、段等数姓,他们迁到汉族地区的部分人,遵从汉族习俗,讲汉语,穿汉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