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生态足迹变化
从图6-1-1可知,商洛水源地2009—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除2011年有微下降趋势外,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由2009年的0.803765 hm2增加至2013年的0.991273 hm2,年均增长率为达到3.78%。其中,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五种生产土地的生态足迹均在逐年上升,说明在研究期间商洛居民对相应土地的物质需求量在增加,这与人口逐年增加和相应的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密切相关。耕地生态足迹在历年人均生态足迹中依然占到31.84%~38.69%,因此,商洛水源地农业经济依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生态足迹高达46.36%~50.94%,说明肉蛋奶等已经成为商洛居民日常和最主要消费品,该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但对自然资源索取也在增加,可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化石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的需求在逐年增加,但所占比例较小,反映出商洛工业和城市均在发展,但水平较低。水域生态足迹所占比例较少,这与当地生活习惯有关。而历年林地人均生态足迹变化不稳定,由2009年0.040342 hm2上升到2010年的0.064086 hm2,2011年又下降到0.035225 hm2,再上升到2012年和2013年的0.043347 hm2和0.068099 hm2,所占比例也较小,说明林地经济发展也较慢。
图6-1-1 商洛水源地生态足迹变化
图6-1-2 商洛水源地生态承载力变化
3.2 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
从图6-1-2可知,2009—2013年商洛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在研究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0.950502 hm2下降到2013年的0.9383461 hm2,减少0.012156 hm2,而且研究期间的平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约为2007年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1.8 hm2的0.5倍,可见商洛地区存在生态压力。从六大生产性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可以看出,耕地、草地和水域可利用生态承载力均在减少但变化幅度较小,而林地和建设用地在增加。其中,林地可利用生态承载力所占比例由2009年的65.78%提高到2013年的66.17%,耕地可利用生态承载力所占比例由2009年的26.91%下降到2013年的25.78%,这均与商洛所处地理位置及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所实施的退耕还林等措施密切相关,也说明林地人均生态承载力对总的人均生态承载力贡献最大。而建设用地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从2009的6.37%增加到2013年的7.22%,可见商洛建设用地面积在逐年增加。而水域和草地面积几乎没变,可见其可利用承载力减少仅与人口增加有关。
3.3 生态盈亏变化
3.3.1 人均生态盈亏变化
从图6-1-3可以看出,研究期间商洛水源地人均生态盈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09~2012年表现为生态盈余,分别为0.146737 hm2 、0.067036 hm2、0.079039 hm2和0.005687 hm2,说明在2009—2012年间商洛处于可持续状态但可持续性一直在下降,2013年下降到-0.052928 hm2,出现生态赤字,表现为弱不可持续。说明随着商洛人口逐年上升以及居民对土地资源需求日益增加和改变,造成当地的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上升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使商洛水源地的自然容量压力逐年增大,可持续性逐年降低。
图6-1-3 商洛水源地生态盈亏变化
3.3.2 六种土地类型生态盈亏变化
从图6-1-4可以看出,2009—2013年间商洛水源地的林地和建设用地处于盈余状态,而且林地的盈余直接影响着总的生态盈亏状态,这与商洛处于秦岭山区和长期实施封山育林,使得林地面积长期占到商洛总土地面积的78%密切相关,但林地的生态盈余呈减少趋势,说明林地目前尚可满足人们需求,但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这种安全性将会不断降低,而建筑用地呈现生态盈余与商洛实施生态城市建设和积极优化城镇工矿用地密切相关。
研究期间耕地、草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四种生产土地类型表现为生态赤字,而且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水域面积五年均为29242 hm2,说明生态赤字与人口增加有关;耕地和草地的赤字也直接影响到总的生态盈余状态,反映出当前商洛农业经济依然或长期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化石能源用地产生赤字,说明商洛工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
图6-1-4 商洛水源地六种土地类型生态盈亏
3.3.3 生物和能源资源生态足迹变化
表6-1-2中各生物资源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得出各自相应的均衡面积,其中猪肉的均衡面积最大,为0.297398 hm2,其次为粮食,均衡面积为0.237482 hm2 ,进一步说明商洛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中药材均衡面积为0.104173仅次于猪肉和粮食,这与商洛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有关。而从2009—2013年各类生物资源消费变化来看,除了粮食在逐年下降,其他均在上升,生物资源消费结构基本符合商洛水源地的发展特点。
从表6-1-3、表6-1-4和商洛水源地历年能源消费可知,能源资源人均生态足迹由2009年的0.065116上升到2013年的0.094463,说明商洛经济发展模式还是属于消耗型和粗放型。其中,原煤所占比较最高,反映出该地区当前能源结构污染较重;2013年的电力生态足迹将近2009年的2倍,与近年来商洛城镇化有所发展相符;从增长速度上来看,原煤、焦炭的增长速度2012年后开始变缓,说明商洛实施的循环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
3.4 万元GDP生态足迹
从表6-1-5可知商洛水源地万元GDP生态足迹从2009年的0.8566 hm2下降到2013年0.4548 hm2,年降幅10.05%,说明商洛各资源的生态效率在逐年提高。但2009—2013年商洛水源地生产总值比重和人均GDP在全省十市一区排名分别为第十、第11名,可见,经济落后依然是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表6-1-5 人均GDP及万元GDP生态足迹
3.5 2013年一区六县生态供需分析
3.5.1 2013年一区六县生态足迹分析
从表6-1-1可知,2013年商洛水源地一区六县人均生态足迹由大到小依次为是商南县的1.368314 hm2、柞水县的1.296402 hm2、洛南县的1.224261 hm2镇安县的1.082472 hm2、山阳县的0.940807 hm2、丹凤县的0.855182hm2和商州区的0.613916 hm2,反映出商南县消费需求最大,商州区消费需求较小。从土地类型人均足迹所占总人均足迹比例来看,商州区、山阳县和镇安县耕地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其次为草地;洛南县、丹凤县和柞水县草地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其次为耕地,反映出2013年七县区对粮食资源需求和肉类需求。
表6-1-6 2013年一区六县生态足迹均衡面积(单位:hm2 /人)
3.5.2 2013年一区六县可利用承载力分析
从表6-1-7可知,2013年商洛水源地一区六县人均可利用承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是柞水县为3.635570 hm2、商南县为1.311828 hm2、镇安县为1.292426 hm2、山阳县为0.884428 hm2、丹凤县为0.778923 hm2、商州区为0.411625 hm2和洛南县为0.361846 hm2。可见,柞水县可利用土地最大,从土地类型来看,主要是林地资源丰富对人均可利用承载力贡献较大。
表6-1-7 2013年一区六县人均生态承载力和可利用生态承载力计算(单位:hm2 /人)
3.5.3 2013年一区六县生态盈亏分析
从表6-1-8可知,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和山阳县处于生态赤字,人均生态盈亏分别为-0.202291 hm2、-0.862415 hm2、-0.076259 hm2和-0.056486 hm2,可见这五县区对生态的需求超过了自然生态的供给,其中洛南县生态赤字最大。镇安县和柞水县人均生态盈亏为0.209954 hm2和2.339169 hm2,反映出生态资源供大于求。
表6-1-8 2013年一区六县生态盈亏(单位: hm2/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