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商周礼器的种类

商周礼器的种类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铜礼器也有许多门类,其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则是饮食器皿。商周时鬲用青铜制造,并进入礼器的行列。器中穿一圆铜片相隔,称“箅”。春秋战国时期,豆作为礼器十分流行,是当时的常用礼器。尊在礼器中的地位极高,仅次于鼎,故而古人方有以“尊彝”来统指礼器的用法,并把尊作为酒礼器的通名。方彝亦是盛酒器,出现于商代晚期,一般在其器上都有繁复的花纹,与鸟兽形尊、觥一样,属于酒器中的豪华礼器。
礼器类举_中国的礼制

周礼器的范围相当广泛,既有玉制的礼器,如琮、璧等,《周礼》中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又有竹木等制的,如俎(即案板)豆(豆有铜、陶、竹、木豆)等,如孔子七岁学礼,“陈俎豆,设礼容”;但最主要的还是青铜礼器。青铜礼器也有许多门类,其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则是饮食器皿。下面按其类别,简单介绍一下。

(一)烹饪器

烹饪器是古人煮牲肉,盛牲肉,调味和蒸黍、稷等所用的器具。主要有鼎、鬲、甗、甑、鍑等。

鼎 鼎的形状一般是圆体,大腹,立耳,三足,少数为方形,四足。

鼎在原始社会时期即已出现,是用来煮肉的一种烹饪器,其制作材料多为陶。进入奴隶社会后,鼎改用青铜铸造,并成为最重要的礼器。商周之鼎,分成三类:一是鑊鼎,其主要用途是用来煮牲肉及鱼、腊等。此类鼎形制最大,著名的司母戊鼎便属鑊鼎。二是升鼎,又称正鼎。其主要功用是盛放鑊鼎煮熟的肉食。其名用“升”,说的就是将鑊鼎中的牲肉升到升鼎中去的意思。三是羞鼎,又称陪鼎。羞就是用牲肉等为主料制成的滋味鲜美的调味肉羹,用来给升鼎内的牲肉调味。所以羞鼎即是盛放佐味肉羹的鼎,因其必须和升鼎相配使用,故又称为陪鼎。

鬲 鬲的形状为圆腹侈口,其下有与腹相连的三足,称为袋足或款足,足尖呈乳头状。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扩大腹部的受火面积,将食物迅速煮熟。

鬲的主要用途是煮粥,它的产生时间也比较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了陶鬲。商周时鬲用青铜制造,并进入礼器的行列。西周时还出现了个别的方鬲。但到战国晚期,鬲就不多见了,基本上趋于消亡。

alt

齐家文化绳纹鬲

甗 甗的形状,上体多数为圆形立耳,少数为方形两耳,敞口束腰,下有三款足。器中穿一圆铜片相隔,称“箅”。箅可以开合,上面有通蒸气的十字形或直线形小孔。

alt

饕餮纹大甗

甗是一种蒸食器,其主要用途是蒸饭,在其下部烧水,通过箅孔将饭蒸熟。它也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成为礼器之一。

甑 甑也是一种蒸煮器。其形,上部敞口,口缘平折,腹壁内折,下有圈足。底部亦有箅,箅孔可通蒸气。

鍑 鍑,也称“釜”,其口有大有小,腹下部微微外突,左右有环耳,平底。其主要用途是盛放蒸煮用水。

(二)设食器

设食器是古人盛放黍、稷等主食的器具。为保温之故,设食器多有盖,盖可却置,便于进餐。下面主要介绍簋、敦、簠、alt、豆五种。

簋 簋的一般形状为圆形侈口,圆腹圈足。口侧或有二錾,底或带方座,或带支足。簋的形制,样式较多,各代都不尽相同。

簋的主要用途是盛放熟饭,如后世的大饭碗。它亦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进入商周亦成礼器。目前已知最大的铜簋,是于1978年在陕西扶风出土的周厉王麸簋,其重量达六十公斤,说明它并非实用器物,而纯粹是一件礼器。

alt

周厉王麸簋

敦 敦的形状大口圆腹,二环耳,三短足。敦盖与敦身对称,盖上有三环,合盖则成球形,故俗称“西瓜鼎”。

敦由簋演变而来,其用途与簋相同,为盛食器。春秋以后,敦取代了簋的地位,战国时十分盛行。

簠 簠长方形,侈口,分为盖、身两部。两部分的大小、形状乃至纹饰都相同,故分开则成两器。器底和盖顶均为平顶,其四角有矩形短足,四面为斜坡至口,口沿铸小兽或子母口,使盖、身吻合。

簠的用途亦与簋同,都是盛食祭神之器。它出现并盛行于西周,终于战国。

alt alt敛口双耳,鼓腹圈足。有盖,盖与器身皆呈长方形,而圆其四角,盖上捉手与器足同,但其形较小。

alt是簋、簠结合的产物,其功能和用途亦同于上述二器。alt出现时间较晚,西周中期时方见其器,它存在时间也相对较短,春秋以后已从礼器中消失。

alt

铜 豆

豆 豆呈半圆形,其器上方为圆盘或碗形盘,下有高圈足或高柄圈足,侧有两环。豆或有盖,盖亦为半圆形,器盖相合,则整体呈扁圆形。

豆的用途,本为盛放黍稷之类,西周后改盛菹醢,即酸菜与肉酱。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目前所见最早的铜豆,是出土于山西保德的商代晚期制品。春秋战国时期,豆作为礼器十分流行,是当时的常用礼器。

(三)酒器

古人祭祀必以酒,故而各类酒器也成了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按盛酒、温酒、调酒、饮酒的程序,分别介绍各种酒器。

alt

四羊尊

用于盛酒的器皿主要有尊、壶、罍、方彝、卣、觥等。

尊 尊的一般形状为侈口,高颈,鼓腹或筒腹,圈足,但历代尊的形制极不一致,有的侈口筒状,有的短颈垂腹,有的圆口方体,有的以鸟兽为形,还有的整体呈方形,如著名的四羊尊,就是方尊。

尊的出现很早,新石器时代即已有了陶尊。商代以后,尊作为一种盛酒器,是一种使用极为广泛的礼器。尊在礼器中的地位极高,仅次于鼎,故而古人方有以“尊彝”来统指礼器的用法,并把尊作为酒礼器的通名。

壶 壶的形状一般为小口,有盖,长颈圆腹,圈足贯耳。新石器时代已有陶壶。商周以后,壶的形状因时而异。商代的壶多为扁圆形,宽口垂腹,贯耳圈足。周代的壶呈圆形,大腹长颈,有盖,肩上有兽头形衔环的双耳。西周中、晚期又出现了方壶。春秋之壶,鼓腹长颈,肩有双伏兽,其代表性杰作是在安徽寿县蔡侯墓中出土的莲鹤方壶。此壶形体高大,高达122厘米。壶身饰有蟠曲龙纹,镂成两只龙形大耳,四脚有立体怪兽,圈足下伏着咋舌的双兽。壶盖四周有莲瓣两层,中央的立鹤振翼长鸣,宛似展翅欲飞状。此壶构思精美,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一改商周礼器的庄重之风,实属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战国以后,壶的形态更趋繁多。

alt

莲鹤方壶

壶的功用,既在于盛酒,又可兼作盛水器,故后来有水壶之称。

罍 罍又作“櫑”,其形有两种:一为方形,有盖,宽肩小口,深腹圈足,双耳;一为圆形,大腹,圆足,两耳,器身下部有鼻,鼻多作牛首形。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的罍,器身有两道纵浅绳纹,肩上有衔环双耳,鼻为兽形,腹部下收,平底圈足,有盖。

罍是从原始时代的陶罐分化而来的一种容器,既可盛酒,亦可盛水。作为礼器,它在商周时代比较流行,但在壶兴起后,很快就被壶取代了。

方彝 器呈方形,方口,方盖,方腹,方圈足。其确切形状,可参看从湖北随县出土的曾国方彝。此器方体有盖,盖似屋顶,鼓腹敛颈,圈足直立,四角有棱。

方彝亦是盛酒器,出现于商代晚期,一般在其器上都有繁复的花纹,与鸟兽形尊、觥一样,属于酒器中的豪华礼器。西周中期以后,方彝渐趋衰落。

卣 卣呈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上有提梁,以便挂于两肩。

alt

青铜提梁卣

卣的用途是专门盛以秬鬯泡过的酒,在祭祀典礼结束后,把酒洒在地上,以享鬼神。卣盛行于商周之际,河南信阳商代墓葬出土的铜卣中,保存了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酒。到西周末年,在礼器中已很难见到卣了。

alt

折 觥

觥 觥腹椭圆,或呈方形,圈足或四足,有銴,其口有流,盖作兽形。

觥最初取形牛角,故又有牛角状觥。觥的主要功能为盛酒,但因其口带流,便于吸饮,故也兼作饮酒器用。觥盛行于商末周初,西周后期即已消亡。

用于温酒与饮酒的器皿主要有爵、角、觶、觚、斝等。

爵 爵的形制,腹深而圆,口侈而长,口前为用于倾酒的流,后为尾,流的根部有两立柱,柱顶圆帽,腹侧有把手,腹底为平底或环底,下有三棱足。爵的形制还有方腹四足的,也有带盖无柱的,但以图中式样为最常见。

alt

二里头铜爵

铜爵从原始陶爵发展而来,最初多用为温酒器,故其底或留有烟炱。后转为温酒饮酒并用,甚至饮酒的功能超过了温酒。现存最早的铜爵出土于二里头文化遗址,它亦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礼器。西周末年,爵渐被废弃。在青铜礼器中,爵的地位也很重要,传世的铜爵铭文中,它们都自铭为“尊彝”或“宗彝”。

角 角形与爵相似,但其口无柱无流,两端皆呈尖角状。

角比爵形制要大,最初可能是一种小型的盛酒器,后演变为温酒器和饮酒器。角作为一种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之际,后亦渐遭废弃。

觶 觶多为椭圆形或圆形,侈口短颈,鼓腹圈足,形似尊而小,有的还有盖。

觶是一种饮酒器,其前身是陶觶。觶盛行于商及周初,西周中期以后衰落。

觚 觚身细瘦,长颈侈口,细腰高足,有觚棱,通腹面部有精细的花纹。

alt

青铜方斝

觚是一种饮酒器,其容量不及爵的一半。觚的前身是陶觚,从商代直到周初,它都作为专用饮酒器而存在,西周中期后,它和觶等一起衰亡。

斝 斝亦称为“散”,其形与爵相似,但比爵大,口上无流无尾,平底之下有三尖足。另还有其他一些形制。

alt

陶 盉

斝主要用于温酒,有时也可用来饮酒。陶斝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铜斝在商周时代一直行用,也是酒器中的一种主要礼器。

属于调酒用的器皿主要有盉。

盉 盉形大腹敛口,前有管状长流,后有大把手,上有盖,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战国时期,盉足多呈圈足式,有点近似于后代的茶壶

盉是一种调酒之器,即用水调兑酒的浓度,然后注入爵等酒器中备用。古人举行祭祀等典礼时,喝酒必要卒爵,为防不善饮酒者有违礼规,就让其喝搀水酒,称为“玄酒”。盉正是起这种作用的礼器。盉出现很早,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即有陶盉出土。最早的铜盉,则发现于二里头早商遗址中。商周两代,盉都很流行,战国以后,盉方趋衰歇。

alt

虢季子白盘

(四)水器

水器指的是古人用来盛水的器具,主要有盘、匜、鉴等。

盘 盘多呈浅平圆形,大口直沿,双耳或无耳,平底圈足。

盘的主要功用是盛水。但由于盘体较大,故古代贵族又将之用来沐浴,或盛冰陈尸。在举行盟誓之礼时,也用盘盛血,供歃血之用。盘的另一种用途是和匜配合,组合成一套盥洗用具。盘出现甚早,新石器时代便已成形。商周以铜为盘,春秋战国时期十分盛行用盘。当时有一特大盘,名为“虢季子白盘”,盘呈长方形,长有一百五十厘米,被称为“宝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时用盘的广泛性。

匜 匜呈椭圆形,敞口长流,其后有龙形銴,下有四足,春秋时匜流多作兽头形,足为三足或圈足,战国之匜则无足。

匜出现较晚,西周中期方始行用,但到春秋战国时特别盛行。匜是盥手之注水器,与盘配合使用。古人吃饭无筷,要用手抓,故食前必要净手。洗手时以匜浇水冲洗,流下的污水则以盘承受。

鉴 鉴大口圆腹,口沿下有二或四只兽耳,平底。又有的鉴为方形。

鉴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是盛冰鉴容之器。因其有鉴容之意,故鉴、镜意通。又因鉴形较大,故也可作沐浴之器。但鉴最主要的用途却是盛冰,用以防暑降温或冷藏食物,类似于今天的冰箱,故古人有“冰鉴”一词,正表此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