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器的作用

礼器的作用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神化奴隶主统治形象和巩固奴隶制等级统治方面。正是由于礼器这种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及其象征意义,奴隶制国家都将一些最为重要的礼器视为“国之重器”,视为祖宗和社稷的化身。这种礼器使用上的混乱,正是反映了当时奴隶制统治秩序全面崩溃的历史情况。
礼器的作用_中国的礼制

礼器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用器,它随着礼的出现而出现。

我国是世界范围内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人们很早就过上了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周期性的农业生产。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为我国人民发明和使用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人民就已发明创造了数量庞大而又种类繁多的各类工具和用具,诸如刀、斧、锛、铲、镞、纺轮等生产工具,鬲、鼎、釜、斝、甗、盉、甑、瓮、壶、杯、豆等生活用具,只不过它们大多是用石、陶、骨等材质制成的。这些器具的发明,就为礼器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始宗教出现后,相伴而来了祭神的礼俗,礼于此萌芽。在祭神求福的仪式中,必须要对神灵供奉,才能沟通神人,并使神灵满意。拿什么来供奉神灵呢?在原始人幼稚的心灵中,既然“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那么,神灵大概也不会例外,最重视的也应当是饮食的需求。出于这么一种设想,原始人们为求得神灵的庇佑,当然也就不惜以人间最好的食品来进行供奉。进食必用器具,这样,一些生活器皿,特别是饮食用器,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祭神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由此,日常器皿就和礼制联系到了一起,并逐步发展成一套完整的礼器。

进入阶级社会后,青铜冶铸术发明出来并日趋成熟,人们使用的各类器具,也就改用材质更为优良的青铜来进行制造,礼器作为最重要的器皿当然也不例外。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早期的青铜文明遗址,其时代约略相当于夏代。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爵和斝两种青铜礼器,它们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礼器。自此之后,随着奴隶制文明的不断发展,青铜礼器的种类更趋丰富,使用也更为普及,商周时期,就达到了鼎盛阶段。

商周两代,特别是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文明的繁盛时期。奴隶制的礼乐制度不断加强,奴隶主政权被进一步神化,其等级统治也更趋礼制化,而作为礼制体现物的礼器也就更趋完备和制度化,这对巩固奴隶制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礼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神化奴隶主统治形象和巩固奴隶制等级统治方面。在奴隶制社会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奴隶制国家的头等大事。奴隶主贵族通过祭祀,来神化天命在己、神意在己的形象,树立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并造成对被统治阶层的精神威慑,使之从心底里就不敢稍存反抗的念头。我们看到,商周时代的青铜礼器,大多铸造得十分精美高大。如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一件十分贵重的青铜礼器。它发现于河南安阳侯家庄,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身四周铸有精美的盘龙纹和饕餮纹,显得十分的威武凝重。其他的青铜礼器也与司母戊鼎一样,大多饰有精美的兽形纹饰。这些夸张变形的纹饰与其庄重威武的外观结合在一起,使得青铜礼器整体呈现出高贵、神圣、诡奇、恐怖的气氛,从而镇慑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不自觉地要对其产生顶礼膜拜、听其驱使的念头,而这正是奴隶主贵族希冀通过礼器所达到的政治企图。

alt

司母戊方鼎

另外,身份等级不同的人在使用礼器祭祀时,其所使用的礼器的数量、规格也有很大的差异,礼器的器物组合呈现出礼制化的特点。以礼器中最为重要的鼎为例,鼎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物,权位不同者用鼎的数量不一样,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而奴隶和平民则无权使用鼎,这就是周礼列鼎或升鼎制度。这种严格的数量等差是不许僭越的。周礼又规定,鑊鼎、升鼎、羞鼎要配套使用,天子用九鼎,配鑊鼎七、羞鼎三,以下诸侯、大夫、士逐级减损。不仅鼎群内部有此规定,各种不同礼器之间也有配比使用的制度,如鼎与簋,天子九鼎配八簋,诸侯七鼎配六簋,卿大夫五鼎配四簋,元士三鼎配二簋,甚至连礼器中使用的食物也有多少大小之别。九鼎、七鼎,牛、羊、豕俱全,称太牢,五鼎只有羊、豕,称少牢,三鼎则只有豕了。在礼器使用上的这种种规定,即是古人常说的所谓“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礼器是一种外在而直观的表现物,它的差异可以一目了然地分辨出来,以它来标定各个贵族及其家族的权力大小、地位高低,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既然礼器使用的规格,代表着一定的权力和身份,那么,这些礼器当然就成了奴隶主贵族们的传国宝和传家宝。在不少礼器铭文中也就出现了“子子孙孙永宝用”和“子孙永宝用勿坠”的字眼。

正是由于礼器这种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及其象征意义,奴隶制国家都将一些最为重要的礼器视为“国之重器”,视为祖宗和社稷的化身。礼器在国家即在,礼器亡国家亦亡。再以鼎为例,鼎代表着最高统治权力,失鼎即是亡天下,故“桀有乱德,鼎迁于殷”,“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的转移,代表了王朝的更替。由此又有了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兵北上,陈兵于东周边境,向周王室及天下诸侯炫耀武力,并有取代周王室霸有天下的政治野心。在周室大夫王孙满代表周室前来慰劳时,楚庄王别有用心地向王孙满打听周室九鼎之轻重,王孙满正色答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王孙满为何不许楚庄王问鼎?因为鼎并不是一般的器物,而是最重要的礼器。周室九鼎是周朝的“常宝之器”,是周室统治权力的象征,有九鼎即有王权,失九鼎即失王权。楚庄问鼎是不怀好意的,其实质内涵就是要夺取周室的王权,故而王孙满当然不许其问。从此之后,“问鼎”一词就代表了占据最高位置的意思。

春秋以来,奴隶制“礼崩乐坏”,礼器也随之产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在礼器使用上,打破了旧有的礼数,“礼不逾节”成了一句空话,所谓“僭越”的行为越来越多。如蔡国国君死后用九鼎陪葬,僭用了天子之制。在不少平民墓葬中,也发现了周礼严格禁止平民使用的鼎。这种礼器使用上的混乱,正是反映了当时奴隶制统治秩序全面崩溃的历史情况。其次,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不少礼器渐渐丧失了其庙堂用器的属性,或消亡,或沦为普通人家的日用器物。到封建社会形成后,礼器的使用制度就全面地趋于衰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