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眼中的中国科技现状

美国眼中的中国科技现状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感兴趣的是第二个问题,即美国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也许通过竞争者或者旁观者的视角能够更好地发现中国科技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这点从美国报告中也可以看出,美国开始重视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也是一个间接说明。其三,中国科技的发展长期建立在广大科技人员廉价劳动的基础上,这种制度选择已经开始影响未来中国科技提升的动力机制。如果得不到国际的重视与承认,我们的科研人员将只能处于国际科技交流的三等公民的地位。

29.进步与问题:美国眼中的中国科技现状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站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台湾引领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科技论文产出”的报告(2007年9月),该报告的基本思路是把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地图分为两大块:30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与非经合组织国家和地区(Non-OECD)。这份报告有新意的地方有两点:首先,再次给科技定位,认为科学研究、发展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其次,认为非经合组织已经形成了对经合组织的竞争态势。对于第一点,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在增加科技投入就是明证。笔者感兴趣的是第二个问题,即美国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也许通过竞争者或者旁观者的视角能够更好地发现中国科技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

该报告指出:2003年中国在这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论文产出中已经占到接近40%,处于第1位;中国的科技论文在10年间增长了4倍,1996年超过了印度,5年后超过了俄罗斯;从1993年至2003年间,中国论文产出占世界的比例从1%上升到4%,目前中国在非经合组织中排名第1位,在世界所有国家中排名第6位(2003年)。现将有关中国论文的数字列出来,以便下面分析:2003年,中国科技论文产出总数为:34 110篇,国际合作文章为9 132篇,占当年总数为:26.8%。从这组数字以及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在1993—2003年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这点从美国报告中也可以看出,美国开始重视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也是一个间接说明。整个OECD国家在2003年产出了584 000篇文章,占世界总数的84%,这个数据比10年前的87%有所降低,而同期中国所占世界份额的比例恰好增加了3%。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的科技事业实实在在取得了进步。但是,我们要看到:相对于OECD国家来说,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到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为此,我们应该主动调整我们的科技发展范式,力争加快缩小与OECD国家的差距。

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其次,向科研效率要科技发展速度。对于第一个问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的R&D投入占GDP的比例创历史新高,达到1.42%;而同期主要OECD国家的比例都在2%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投入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目前的投入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一点必须明确。考虑到国家财政收入的硬性约束,这个比例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很快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加大科技投入的趋势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一个方向。对于第二个问题,要坚决打破科技资源的垄断与过度集中,从而实现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的实质性提高。坦率地说,当前科技资源的垄断与集中已经成为中国科研效率提升的最大障碍,同时这种垄断与集中极大地摧毁了科技系统内部有效的奖惩机制的运行,进而导致科技界设租与寻租之风盛行。其三,中国科技的发展长期建立在广大科技人员廉价劳动的基础上,这种制度选择已经开始影响未来中国科技提升的动力机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员库存,而大多中国科技人员的使用成本是异常低廉的,只要看一下同期中日两国的比较就可以证明廉价科技劳动给中国科技带来的贡献:2005年中国科技投入接近300亿美元,收录论文为153 374篇,占世界总数的6.92%,位列世界第4。同期日本产出论文159 060篇,占世界总数的7.18%,位列世界第3,而日本仅2004年的科技投入就高达1 458亿美元(缺2005年投入数据),在我们科研人员基数比日本大许多的情况下,我们仅用日本1/5的投入,就取得了如此成就,可以看出中国科技人员的低廉成本带来的整体效益。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国还没有哪个领域能够像科技界那样:用占GDP不到1.4%的投入,就把中国科技实实在在地推到世界第4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科技人员对于中国国际地位与国力的提升是有巨大贡献的。中国利用大量科研人员的廉价使用成本在某些方面弥补了由于投入不足带来的发展速度与规模的约束,然而遗憾的是,即便如此,这种畸形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造成资源与人才的双向低效率与浪费,如果我们科技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与合理一些,我相信还会取得比目前更大的成就。需要警惕的是,国家单纯依靠这种廉价使用成本也不是科技发展的长久之计,它暗含了一种影响深远的道德危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的流失与退出将造成新版的马太效应,这是未来中国无法承受之重。对于人们诟病比较多的话题:中国科技论文的水平普遍比较低的现实,只需要看看我们在用什么作研究就可以了。民间有一句话:一分钱,一分货,科学研究也不能避免这种现实。其四,中国的科技发展模式应该避免从片面追求数量的扩张一下子滑到片面追求所谓的质的提升的极端,而应该采用同步前进的策略。一味追求所谓的质是不明智的,换言之,没有一定的量作保证,质是无法实现真正提高的,这是一种辩证关系,二者不能割裂。国内外的科研实践都已经证明,高质量的成果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稀缺的。只有在量的竞争的压力下,才能真正实现质的提高,否则只能是一种虚幻的想象而已。同时,这种质与量共同发展的模式,能够更快地使我国的科技发展得到国际的承认,从而为未来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先前这么庞大论文产出的支撑,国际上会重视我们的科技发展吗?如果得不到国际的重视与承认,我们的科研人员将只能处于国际科技交流的三等公民的地位。数量发展到一定程度,质量必然得到提高,这是科学场域竞争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