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技术普及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普及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科普法》指出:科普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我国《科普法》指出:科普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创新文化科学普及研究报告》进一步阐释:“科普是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实现个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和互动过程。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技术技能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具备参与有关科技公共事务的能力。

先进国家科普历史发展已经历三个具有明显特征的阶段,即:传统科普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以及科学传播阶段。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处在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并向科学传播阶段转变。先进国家的科普都具有公众性、全民性、互动性、体验性的特点,并且形成一种大科普理念,即认为科普应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研究、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文化和人文精神传播的重要内容,融合于人的整体素质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科普就纳入了建国纲领中,并一直在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下,不断发展。现阶段,加强科普工作,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科普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的需要。

综观现代科普事业发展,结合四川省科普发展实际需要,应关注以下科学技术普及的发展趋势。

(1)科普成为政府的事业和一项重要职能。科学的价值是多样的,科技发展需要人文关怀。世界上,众多国家已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实现科技的全面价值,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科普工作纳入政府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许多国家依据国情建立高效的科普组织体系,且大幅度提高政府科普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采取措施努力将科普活动推向全世界。我国把科普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职责范围,正是适应这种历史趋势,而且今后必定会强化这种职能。

(2)科普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工程。国际上,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作为一项日益庞大的公共投入的科技事业,公众有责任且越来越有兴趣参与科技公共事务。科技进步与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态度、创新意识和社会环境。社会公众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主体。科普一方面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及创新意识,从而使公众能更好地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另一方面科普促进创新文化形成,从而使科技创新获得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3)科普越来越社会化。科普社会化有两方面,一是科普受众全社会化,从过去对部分人科普,到现在对人人科普、人的毕生科普。不但对社会公众科普,对公务员、工人、农民、青少年科普,科学家、工程师也需要科普。近年来尤其关注对科技弱势群体的科普。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的广泛需求,科普工作本身社会化,日益成为全社会的事业。表现在科普活动的组织、策划、创作、编辑、主持等人员来源日益广泛,开展科普工作的机构覆盖政府部门、学校、科技团体、民间社团、大众传媒和企业等各种组织。

(4)科普工作趋于专业化、职业化。在科技知识的生产早已专业化、职业化后,科技知识的普及、科学文化传播也日益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科普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并融入文化产业中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结构从工业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及我国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长,科普作为知识服务业将会迅速发展。今天科普活动中,各种媒介的从业人员越来越扮演着直接而显著的角色,科普组织、教学、采编、创作、宣讲、策划和主持等职业的社会需求日益兴旺,专业化、职业化科普队伍正在逐步壮大。

(5)提高公众技术素养受到重视。科普既注重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又要改进公众技术素养。美国20世纪最早开始重视促进技术教育,并制定颁布了《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中学课程中已将技术教育类课程列为必修课。许多国家为实现自主创新,加强对高技能人力资源的投资。我国科普包括技术技能推广,技术教育特别是劳动适龄人口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已经引起关注。未来科普将会重视提高公众的技术素养,加强技术技能的推广。

(6)科普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信息化。科普方法正在由单向传授、简单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交流,公众积极参与的多种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科普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图文并茂,声像、多媒体、手提电脑网络及各种媒体工具的应用,对科普带来深刻变化。电视、互联网在科普活动中的作用尤其突出,网络时代的科普是现在科普的重要趋势。先进的科普手段为科技、教育、传媒间以及全社会协同科普提供方便和平台,使科技界与传媒界的科普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