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

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是贵阳学院钱贵晴教师2009年提出的科普理论模型。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也根据“综合智力网络构建”教育理论,认为人一生都在利用环境信息构建自己的综合智力网络,良好的“综合智力网络构建”随着年龄和主观努力度呈螺旋上升态势。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对社区科普、学校科普、科技馆的科普等场地科普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是贵阳学院钱贵晴教师2009年提出的科普理论模型。“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是应用科学、社会学、信息论及创新教育理论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出通过营造科普环境信息场,使公众在其中潜移默化地通过“人体信息通道”对环境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科普信息进行接收、加工、整理和交换处理,使个人的大脑得到相应的塑造和修饰,“综合智力网络”不断构建和完善,从而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形成和提高。

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依据脑科学,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个人体信息通道,不同的信息由人体的不同信息通道进入大脑,激活不同脑区,形成不同的思维。开展科普应当利用全脑开发模式,注重通过五种人体信息通道,使受众与环境进行科普信息交换,从而提高科普效果,培养创新人才。

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也根据“综合智力网络构建”教育理论,认为人一生都在利用环境信息构建自己的综合智力网络,良好的“综合智力网络构建”随着年龄和主观努力度呈螺旋上升态势。按照这个理论的要求,科普工作就是要及时营造合适的科普环境信息场,使不同的公众不断构建自己综合智力网络。

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对社区科普、学校科普、科技馆的科普等场地科普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如何做好科普,提出相应的工作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