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恐龙公墓”未解之谜

“恐龙公墓”未解之谜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恐龙公墓”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人为。由于尸骨埋得快,所以,“恐龙公墓”数量庞大的不同品种的恐龙的状态都是死亡瞬间的形态。科学家们认为在1.6亿年前,有大量的恐龙和共生动物生活在大山铺一带。有科学家认为大山铺恐龙是在异地死亡后被搬运到本地区埋藏下来的。

“恐龙公墓”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人为。墓中的恐龙一般会有很多种,通常来说是恐龙在生前突然遭遇到了某些自然灾难,进而被迅速埋葬所造成的。由于尸骨埋得快,所以,“恐龙公墓”数量庞大的不同品种的恐龙的状态都是死亡瞬间的形态。因此,在墓中,保存着非常完整或是比较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

一、比利时伯尼萨特禽龙墓

在比利时的伯尼萨特有一个煤矿,矿工于1877—1878年之间,在对地层深处进行挖掘时,挖出了一些巨大的动物骨骼化石。随后,比利时皇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对此骨骼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使人大吃一惊,这竟然是禽龙的化石,是一种植食恐龙。

这件事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可是,让人更为惊奇的是,这里的禽龙数量之多,让人震惊,后经发现,竟然有39只。而且,其中有许多骨架保存得非常完整。后来,专家们耗用了3年的时间和精力,才将这些化石从地下挖出,然后送至博物馆进行观察研究,这批化石才得以见天日。

科学家们对这批恐龙化石进行认真研究,他们据此推测禽龙墓的形成是这样的,大约在1亿4000万年前,伯尼萨特地方曾有一个又深又陡的峡谷。禽龙就生活在周围,时常会被突发的山洪冲下深谷摔死并被沉积物所掩埋,最终演化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化石。这些禽龙并不是在同一时间跌进峡谷的,因此,它们死亡的时间各有差异。这个公墓形成的时间较长,而且是慢慢形成的。

二、加拿大阿尔伯达尖角龙群葬墓

加拿大的阿尔伯达是“恐龙之乡”,1985年,在阿尔伯达一个地方发现了一个恐龙公墓,这里竟然埋藏着数百只尖角龙(角龙的一种)的骨骼化石,而且在这里可以发现各个年龄段的尖角龙。研究人员还发现,它们是同时死亡并被埋葬在此处。科学家们不禁感叹,究竟在当时发生了多么大的事情,使这么多恐龙同时遇难?这样大的灾难让科学家们更有兴致去探究了。

古生物学家对这个恐龙公墓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猜测,在8000万年前,有一大群尖角龙,它们扶老携幼,浩浩荡荡地向远方迁徙,准备寻找新的食源。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过河的时候山洪瞬间爆发,河水水位猛涨。惊恐万分的尖角龙,在慌乱中互相踩踏,许多弱者被淹死在河中,并很快被泥沙所掩埋,在千百万年后变成了化石。如今,被人们所挖掘。

对于这样的情况,在今天的地球上不足为奇。1984年,加拿大魁北克就突发过一次洪水,共计淹死了4000只驯鹿,其状惨不忍睹。

三、美国古斯特的腔骨龙墓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农场叫古斯特,1947年,在这个农场里找到了一个奇特的恐龙化石“万龙坑”,在里面有着数百只腔骨龙化石骨架,它们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经过研究,科学家们说,这些腔骨龙各个年龄的都有,如上了年纪的,年轻和年幼的,看得出来,它们是一个群体。科学家们还推测,这些恐龙是同时死亡并且被埋葬于此,他们认为,这些恐龙一定是遭遇了突发性的灾难,如洪水,才死于非命的。

四、中国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墓

1977年对于中国四川自贡来说是不平凡的,有人在自贡市郊的大山铺发现了一个化石点,其面积在17000平方米左右,在那里出土了大量的侏罗纪中期的恐龙类化石,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共生的脊椎动物化石,因为,恐龙数量庞大,所以将其命名为“恐龙墓”。在恐龙墓中,并非只有一种恐龙,这里的恐龙中以晰脚类为主,也有鸟脚类、肉食龙和剑龙。其他动物主要有鱼类、龟鳖类、蛇颈龙、翼龙及鳄类等。让科学家们觉得好奇的是,这些动物的化石骨骼有很多都是完整的,不过,也有零散的,它们重叠堆积,交织摆设在一起。

经过研究发现,这个“恐龙墓”并非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慢慢形成的。动物的尸体多数是从别的地方被水冲积到此,因为,大多数化石都很完整,所以,冲积的距离很近。

针对这个恐龙墓的形成,学者们有三种说法:

1.原地埋藏论

科学家们认为在1.6亿年前,有大量的恐龙和共生动物生活在大山铺一带。在当时,天气十分干燥炎热,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也变得极其残酷,无法适应环境的恐龙大量死亡。久旱之后一般是洪灾,洪水将大量恐龙的尸体冲到一个相对低洼的地方,堆积下来,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现在所发现的“大山铺恐龙墓”。不过,也有一种可能就是恐龙服用了含砷量很高的植物,导致大量中毒而死,并被迅速地埋藏在较为平静的砂质浅滩环境里。不过,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所有科学家们的赞同,所以,还需经过大量研究来证明。

2.异地埋藏论

有科学家认为大山铺恐龙是在异地死亡后被搬运到本地区埋藏下来的。赞成这一理论的科学家认为,倘若是原地埋藏,那么,化石大多数应该是完整或是相对完整的个体,可是,发现的恐龙化石虽发掘收集了100多个个体,可是,完整的只有30多个个体,仅占总数的1/5。而且,接近上部或地表的化石较破碎零散,大多是恐龙的肢骨,很像经搬运后被磨蚀得支离破碎的样子。而且,越是接近上部岩层,小化石就逐渐增多,如鱼鳞、各种牙齿等。翼龙、剑龙与蛇颈龙的椎体也很零星,下部岩层差不多都是体躯庞大的晰脚类恐龙,保存不是很完整,有明显搬运后的痕迹。而且,在大山铺发现了砾石,这些砾石都处于化石层的底部,从特征上来断定,是经过搬运的产物,恐龙化石群的形成可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3.综合论

针对这种理论,科学家们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他们认为,大山铺恐龙公墓中大部分化石是搬运后被埋藏下来的,但也不排除少部分为原地埋藏。科学家们认为,假如只有恐龙一个家族埋藏在此,那么,对于上述两种理论都较容易被理解,可是,现在这个恐龙墓中的恐龙种类繁多,如能飞行的翼龙;水中生活的蛇颈龙、迷齿两栖类等,而且,它们生活于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通过地质探究发现,在侏罗纪中期,大山铺是一个洪泛平原,与现生动物一样,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也对生活环境可能有着较为明确的选择性。晰脚类恐龙喜欢成群结队生活于地形较低的湖滨平原上;剑龙喜欢生活于距湖滨稍高而常年蕨类丛生的山林中。另外的脊椎动物,如翼龙,仅能在湖岸林间低空飞行。它们在生活环境与习性上有着如此大的差异,可是,为何会集中埋藏到一起呢?也许是是经搬运,从不同地点移动过来的,可是,为什么会有许多完整的化石骨架呢?很显然是原地埋藏的产物。

所以,从种种现象来看,大山铺“恐龙公墓”的形成原因是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两种方式综合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