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言文翻译“三步”突破

文言文翻译“三步”突破

时间:2022-09-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当中的单位词与现代汉语并不完全等同。文言文中“其”是一个关键词,它可作代词,还可作副词,表示推测、婉商、反诘等语气。正好前“之”的用法中有帮助构成变式句的作用,进一步推知此句为宾语前置句。  总之,文言文翻译必须要求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确定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只对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句子,才酌情采用意译。

 

第一步:断词,就是对文句以词为单位进行划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当中的单位词与现代汉语并不完全等同。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而现代汉语多音节占绝大多数;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可能是多个词,在断词时应该按文言单位词来划分。

  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中间  现代汉语 一个词,释为“里面、中心”等

  古代汉语 二个词,读成“中间(jiàn)”,释为“其中夹杂”

  古代汉语中多音节词多见于专用名词(如姓名、官名、地名、物品名等)、感叹词及领起全句或全段的虚词(如若夫、至若、且夫)等,断词时不可拆开。

  例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过秦论》)

  第二步:释义,顾名思义,即对文言词语逐个用现代汉语注释。在注释过程当中则会涉及古汉语当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化常识等现象,释义时须力求周备。

  例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003年全国高考题)

  这句中需要分析的词有“遂”“廷”“折”“面”“从”。“遂”在中学阶段常见义项有“成功,于是,竟然,终于”等义。“折”为动词,有“折断,挫折,驳斥”义。同时,“廷”在“折”前,可推断出“廷”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当廷,在朝廷上”。同理,“从”义是“听从;跟从;顺从”,可推断出“面”也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当面,在脸上,表面上”。

  第三步:串句,经第二步后,文句各词义得到逐个落实,这一步就是在符合原文内容的情况下,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选择恰当的词义并使之串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当数这一步最为重要,失分大多也在这里。同学们答题时,大多数都能做到“信”(落实字词义),却难以做到“达”(译文通顺流畅),更甭说“雅”(译文生动优美、反映原文风格)之类。

  串句确定词语义项时必须关照前后文,甚至是全文。就第二步中例句各词义项的选择,统观全文主要内容是陈述裴矩敢于多次进谏,唐太宗“纳其言”,并希望“百僚”以为“鉴”。此言是唐太宗对“百僚”所说的话,除这一句外,还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一句,可推知唐太宗是对裴的赞赏。有此作为基础,选择义项便驾轻就熟。所以译文最后组织成:“裴矩竟然能够当廷驳斥,不肯当面顺从。” 

  此外,串句会涉及“补省”(补充句中省略的成分)、“调序”(调整变式句语序)、“留语气”[固定格式、两种文言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表达方式]等方面。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高考题)

  这一句乍看简单,但若不熟悉此文言句式,是较难准确把它翻译出来。文言文中“其”是一个关键词,它可作代词,还可作副词,表示推测、婉商、反诘等语气。此句句末为问号,最有可能表反诘语气。若能联想到《师说》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则确信无疑,并得知“其”表推测反问,译成“大概”“可能”。另“谓”为动词“说”,自然会想它应该有宾语。正好前“之”的用法中有帮助构成变式句的作用,进一步推知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翻译需要给它调序,得出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广将军吧?”

  另外,“补省”现象文言文中较为普遍,在此且不作赘述。

  总之,文言文翻译必须要求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确定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只对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句子,才酌情采用意译。这样,实现译文“信”“达”“雅”也就完全可能。 

文章来源:育星教育网 学生园地 学法指导 佚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