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

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

时间:2022-09-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大学于2000年成立建筑研究所,张雷去了南大,并成立了个人建筑工作室,之后在2009年成立了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出身于高校,张雷对于建筑设计原本是以一种半职业建筑师的状态而进行的,之后他慢慢转向职业建筑师。张雷常常会提到“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然而事实上,建筑师必须是在场的目睹者。这种态度让建筑师以理性的方式对事物做出感性的回应。张雷欣赏日本建筑师隈研吾。


张雷: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

从张雷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崇尚理性与强调逻辑性的空间关系。而1998年的洪灾对张雷的建筑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大水冲走了房屋,政府只给了每户5000元的补助,这绵薄的经费如何给灾民造家?”这个疑惑与冲击让他重新开始思考建筑的意义。

 

\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留学于瑞士苏黎世高工,之后张雷回国留校任教。南京大学于2000年成立建筑研究所,张雷去了南大,并成立了个人建筑工作室,之后在2009年成立了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出身于高校,张雷对于建筑设计原本是以一种半职业建筑师的状态而进行的,之后他慢慢转向职业建筑师。张雷说自己是个不喜欢做研究的建筑师,他更愿意用实践的方式去体验建筑的社会价值与生活价值。

 

张雷、王澍、钱强等出身于高校的建筑师曾展开过一场以“"反学院"的建筑师”为主题的讨论。中国的传统非常强大,不论符合建造与否,它是成体系的,同时它会针对任何的、小的、细微的情况,根据需要进行随机应变的修改,充满了智慧。对于这一代的中国建筑师,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大量的、民间的、不是当作作品的建筑,而只是生活当中需要的建造。比起“官式”的讲究和清晰的空间表达,这种“民间”的随意和变化更富趣味,打动生活。

 

面对人的需求

 

什么才是建筑?灾民造家,是需求,是现实,是真实的关于生活空间的问题,是非建筑学专业原则与标准所能控制的。此后的张雷开始关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他曾经说过:“我通常对"研究"没什么兴趣。我的观点是:到农村去,但别折腾农民。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他认为这是一种不去过多考虑专业方面问题的思路,全然面对真实的生活状况。

 

对于目前中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张雷认为两者属于不同的集,是有差异的。中国城市目前还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城市中的人总是被各种欲望包裹。“以住房这个事情为例,我敢说几乎中国所有阶层的人对自己现有住房都是不满意的,或者说就是幸福感不够。暂且不论这种欲望积极与否,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人的生活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我们需要的不是体制,而是人的需求。”

 

建筑不是设计师自我表达的载体。而在刚执业的时候,建筑师往往容易以一种盲目的英雄主义情绪演绎自由。但是几乎所有行业都是没有自由的。张雷认为:“只有把行业的边界看清楚了,才能自由。以好莱坞为例,你可以说它是个机械式的工厂,是流程化的产物,但不能否认还是有很多伟大的电影呈现出了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从电影得到一些启示。如果不考虑人的需求,仅仅想表达自我,那你是不可能有机会的。”

 

正如他2001年在南京大学陶园研究生宿舍楼改造的设计中所设置的百叶窗,即是针对南京的生活特性而为的。“(以前)走在马路边就可以看到女生挂在外面的私人用品。更夸张的是,就连对面的商品楼都以"可以看见南大女生"作为卖点。” 张雷笑道,“百叶还可以阻断视线干扰。更重要的是南京夏季炎热,并且湿度很大。自然通风对于没有空调的学生公寓是很重要的。”就是这样朴素的想法才容易回到“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

 

张雷常常会提到“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是建筑的使用者单纯地从自身需求和最基本的功能出发而建造的,是有生命力的建筑。他认为大部分的建筑师还是在学习手法,对人建筑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具备能够设计适应不同人群需求建筑的能力。”目前中国城市发展快速、高效,摧毁的不仅仅是房子,同时也摧毁了社区。“在面对拆迁安置房的时候,我们的设计让这些阶层能够更加有社区归属感,住到一个新的小区里面还是可以感受到老的社区生活,这是非常重要的。”

 

对生活敏感

 

张雷最近几年的作品,如西溪湿地艺术集合村会所(2011年)的“丫”形聚落结构和南京颐和路4号的“混凝土缝之宅”(2008年),都倾向使用单一的建筑材料,外表干净清晰,但其内部空间以及单体间的相互关系却是多种层次。张雷说道:“刚开始的时候,设计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秩序的过程。我一直认为所谓概念、想象、设计能力等,其实是一种控制的能力。”往往建筑师眼光追求的是“穿透”现象之感,以一种上帝洞悉人类的视角审视周遭。然而事实上,建筑师必须是在场的目睹者。对生活的敏感度是建筑师在场的最好证明。这种态度让建筑师以理性的方式对事物做出感性的回应。

 

“我喜欢那种能够感动我的建筑,至少是触动。而有些作品是冰冷的,是纯粹的解决方案(pure solution),是纯粹的机器(pure machine)。”张雷认为这种感动的产生关键在于“对立统一”。这是非常东方的想法。西方思维强调理性,非黑即白。“而东方思维能够把一个完全对立的东西,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比如"混凝土缝之宅"外形好像很纯粹,但这个房子的重点不是纯粹的外形,而是那条裂缝(slit)。那条裂缝把纯粹的东西里面的能量释放出来。”这是一幢藏匿于民国时期建筑群中的异类。而这个“异类”却不显突兀,谦逊地融于环境。建筑从屋顶到墙面,全部由混凝土浇筑而成,保留了混凝土的原生肌理效果。墙体外立面除了窗户之外,没有任何管道。在这栋房子的中间,设计师设计了一道“Z”字形的玻璃结构,就仿佛一整块岩石从中间裂开一般。好的建筑,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元智大学艺术创意与发展学系主任、小说家阮庆岳在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特别项目“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中以“混凝土缝之宅”完成了《那个朦胧的早晨》。张雷觉得作家理解了这所房子:“混凝土缝之宅的暧昧来自光,光来自未知的世界,是某种神秘的力量。他用爱的不确定性来描绘房子的不确定性。”

 

张雷在他的设计中所要表达的是几何与非几何、强烈与孱弱、清晰与模糊。这是一种对立关系的统一体现。“我把这种对立与统一称为:简单的复杂性、熟悉的陌生感。看似很简单,但是内容和含义很丰富;貌似很熟悉,却又隐藏着一定的神秘感。这种感觉太好了!”每一个建筑项目都有它的独特性,同时要尊重当地的独特性,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设计可以有多种建筑的形式和熟练使用的材料,但是最初的出发点和思考的角度却可能是一致的。

 

张雷欣赏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他可以操作各种类型的建筑,个体化的或是商业开发项目他都能够胜任。我很敬佩这种全面的、优秀的建筑师。建筑师应该学会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方式来回应复杂的需求。一个项目肯定是复杂的,要把这个项目操作好,必须要面对很多复杂的状况。在现在这种社会状况下,现实的物质环境以及网络所提供的信息量,容易把很多简单的东西变复杂。把这些复杂的东西都过滤掉,用最简单的方式回应复杂的需求,一针见血才是最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