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

时间:2024-09-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本体的“诚”本来是“寂然不动”的,但至诚通神,通过“神”的自我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周敦颐用“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解释了“太极生两仪”的古老命题。因此,把“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两句话与“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联系起来看,万物的生生不已不过是“变化无穷”、掌握动静主动权的太极在那里推动而已。

为了论证“一实万分”的本体论,他还以“诚”、“神”、“几”等古老范畴进行哲学加工,进一步提出了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说》)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通书》)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通书》)

无可讳言,“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的观点,以及“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了把运动与静止加以割裂、加以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强调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互依存转化的辩证关系。但是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因受道学思想体系的限制而具有极大的不彻底性。在他看来,物质世界是没有动静自我转化的可能的:它或者是绝对的“动而无静”,或者是绝对的“静而无动”。这就叫做“物则不通”。依靠什么来“通”呢?依靠那个在物质世界中背后掌握了动静之几而能“妙万物”的“神”——能够使万物产生微妙变化的精神动力。“神”之所以神通广大,就在于它看起来似乎是“不动不静”,而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自动自静。你说它动吧,但又区别于万物的“动而无静”,而是在那里自己由动而静;你说它静吧,但又区别于万物的“静而无动”,而是在那里自己由静而动。这样,“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它永远按着周期自我运动,自我转化。因此,“动而无动”,不是“不动”,而是依靠“神”的自律性在那里“动极而静”;“ 静而无静”,不是“不静”,而是依靠“神”的自律性在那里“静极复动”。你别以为它“寂然不动”,它会“感而遂通”,自己蓬蓬勃勃地动起来;你也别以为它永远这样地动下去,一忽儿它会“动极而静”,回复到“寂然不动”的状态中去。“神”不仅永远掌握动静的主动权和机动权,而且“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通书》)“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通书》)作为本体的“诚”本来是“寂然不动”的,但至诚通神,通过“神”的自我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事物从开始产生到最后结束(从“元”到“贞”)的过程,不过是“神”——“通”——“复”的体现而已。

周敦颐用“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解释了“太极生两仪”的古老命题。他用太极的“一动一静”解释了阳气和阴气的产生。所谓“生阴生阳”、“分阴分阳”,都是说阴阳二气是从太极自我运动过程中产生、分化出来的。如果没有太极的“一动一静”,即如果没有“无极(=太极)之真”,那末,即使有“二(二气)五(五行)之精”,也不能“妙合而凝”,产生万物。因此,把“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两句话与“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联系起来看,万物的生生不已不过是“变化无穷”、掌握动静主动权的太极在那里推动而已。这就在“万物”、“五行”、“二气”之上安上了第一推动者——无极(或太极)。

宋代道学家都用外因论解决理气关系问题。二程的追问“所以阴阳者”,朱熹的追问“所以变通者”,都是受了周敦颐外因论的启发,为“形而上之道”的精神本体提供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