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万物一气”的自然观

“万物一气”的自然观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万物一气”的自然观王安石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的思想,并提出了“万物一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是由无形的元气产生天地,再形成万物。[20]王安石肯定“元气”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并承认“万物同一气”,“万物一气”,就是说世界万物统一于物质的“气”。“气”虽无形,但却是原始的物质存在形式。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变化而形成的。

第二节 “万物一气”的自然观

王安石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的思想,并提出了“万物一气”的唯物主义观点。

王安石著的《洪范传》就以《尚书·洪范》中的“五行”思想为材料,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肯定宇宙万物是由“太极”亦即“道”所产生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五行”产生和构成的。王安石把“太极”或“道”作为世界的本原、万物的本体。他说:

夫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夫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生焉,而太极不可以利害言也。[11]

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故为天下母。[12]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13]

王安石把“太极”、“道”、“天”,作为万物之祖,天下之母,他的说法虽然不同,但究其实质只是名异而实同。如果我们全面理解他的思想本质,就会发现,他的这些概念,不是指精神本体,而是指物质元气。他自己说得很明白:

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其冲气至虚而一,在天则为天五,在地则为地六。盖冲气为元气之所生,既至虚而一,则或如不盈。[14]

“道”就是“元气”,为万物的本体;“道者,天也”,“天”亦是“元气”了;“五行”为“太极”所生,又为“天”所播,“天播五行于万灵”[15],“太极”是“天”,而“天”是“元气”,“太极”当然亦是“元气”了。所以说“太极”、“道”、“天”生万物,也就是“元气”生万物。王安石说:

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寒之气坚,故其味可用以耎;热之气耎,故其味可用以坚。风之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之气收,故真味可用以散。土者,冲气之所生也,冲气则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而已。[16]

万物同一气,固知当尔为。[17]

万物一气也。[18]

万物由元气生成,元气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原始物质。“浑沌死,乾坤至,造作万物丑妍巨细各有理。问此谁主何其精?……造始乃与元气并。”[19]宇宙万物都由这种原始物质——元气产生、形成的。由于元气是阴阳未判的原始物质,在未形成万物以前是无形的。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是由无形的元气产生天地,再形成万物。王安石说:

无者,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自太始至于太极。太始生天地,此名天地之始。有,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万物,此名万物之母,母者,生之谓也。无名者,太始也,故为天地之父。有名者,太极也,故为万物之母。天地,万物之合。万物,天地之离。于父言天地,则篇物可知矣。于母言万物,则天地亦可知矣。[20]

王安石肯定“元气”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并承认“万物同一气”,“万物一气”,就是说世界万物统一于物质的“气”。“气”虽无形,但却是原始的物质存在形式。

王安石在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作了说明。他认为,由“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再发展而产生了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性的元素,由这五种物质元素运动变化而形成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他说:

一阴一阳谓之道,而阴阳之中有冲气。冲气生于道。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故为天下母。[21]

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天一生水,其于物为精,精者,一之所生也。地二生火,其于物为神,神者,有精而后从之者也。天三生木,其于物为魂,魂,从神者也。地四生金,其于物为魄,魄者,有魂而后从之者也。天五生土,其于物为意,精、神、魂、魄具而后有意。自天一至于天五,五行之生数也。……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22]

“两”是指阴阳。天一至天五,是阴阳二者交错,而产生出水、火、木、金、土这“五行”,“五行”的发展而形成精、神、魂、魄、意,即由物质自然发展到精神现象,这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王安石指出,所谓“五行”,就是指“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五行”在这种往来无穷的变化中又各具自己不同的属性和特征。王安石概括为:

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23]

由于五行这些不同属性的相互作用,使万物由柔弱变成了刚强,从而形成了万物。王安石指出,五行各具自己的变化性能。“木变”:木烧之为火,烂之为土。“土化”:能熯,能润,能敷,能敛。“水因”:因甘而甘,因苦而苦,因苍而苍,因白而白。“火革”:革生以为熟,革柔以为刚,革刚以为柔。“金从革”:可以圜,可以平,可以锐,可以曲直,等等。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变化而形成的。王安石说:

盖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施生以柔,化成以刚,故木挠而水弱,金坚而火悍,悍坚而济以和,万物之所以成也。[24]

由此可见,王安石的宇宙发展系统是:元气→阴阳→五行→万物。

王安石依据这种宇宙化生的积极有为的思想,批评了老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既然万物是不断化生发展的,那么“奈何终于挠弱而欲以收成物之功哉”?[25]因此要积极进取,不要“贵柔”、“守柔”。他说:

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夫其不假人之力而万物以生,则是圣人可以无言也,无为也。至乎有待于人力而万物以成,则是圣人之所以不能无言也,无为也。故昔圣人之在上,而以万物为己任者,必制四术焉。四术者,礼、乐、刑、政是也,所以成万物者也。……老子者独不然,以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也,不足为也,故抵去礼、乐、刑、政而唯道之称焉。是不察于理而务高之遇矣。[26]

“本”是指“天”,亦即“自然”;“末”是指人力的制作、创造。王安石把天道,与人道加以区别,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有言有为的。所以说古代圣人制作的“礼、乐、刑、政”这“四术”,就是“所以成万物者也”的有为。而老子却说“道”是要废除“礼、乐、刑、政”的。王安石指出,这是老子对于本与末、天与人的关系不加区别,把二者混为一谈所造成的,并由此而去求本弃末,实在是好高骛远之论。同时王安石还批评了老子的“以无为用”的思想。他以匠人造车都是制造车轴和车辐等具体实在的东西,才有车之用,不管虚无缥缈的事实说明,“无”是通过“有”而显示其作用的,“无”的作用产生于“有”。假如没有轴和辐,哪里还谈得上车的作用呢?抛开具体的“有”,奢谈抽象的“无”,则是愚蠢的。王安石以积极有为,批评消极无为,是为其改革弊政、推行新法立论的。当时的保守派则利用老子的消极无为思想,反对变法。如司马光就在致王安石的信中说: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止,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27]

由此可见,王安石批评老子的消极无为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