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洪武青花瓷(洪武朝--)

明洪武青花瓷(洪武朝--)

时间:2022-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初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此盤胎重體大,形制完整,反映出洪武時期制瓷的風格與水準。這種豪放瀟灑、疏密有致的裝飾風格充分顯示出明初青花藝術的特色。特別是其釉裏紅紋飾的發色,在傳世或出土的洪武釉裏紅瓷器中,稱得上較為純正。其造型獨特,堪稱洪武釉裏紅瓷器中的珍品。這件洪武玉壺春瓶紋飾層次分明,佈局疏朗,青花色澤沉靜,青料聚集處有凝滯的黑斑。

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故宫博物馆部分藏品展示


青花花卉紋執壺,高27.8cm,口徑7.7cm,足徑11.7cm

壺撇口,細長頸,斜肩,豐腹,下部飽滿,圈足。一側置長流,流與頸間連以橫片。另一側置曲柄,連于頸、腹之間。通體青花裝飾,口沿下飾回紋,頸部自上而下依次為蕉葉紋、回紋、纏枝靈芝紋、如意雲頭紋各一週,腹部繪菊花紋和山茶花紋,近足處繪蓮瓣紋,流及柄均繪纏枝花卉紋。壺附蓋,蓋面繪纏枝花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此器造型優美,紋飾佈局繁密,描繪細緻,所用菊花和山茶為當時流行的紋飾,是明洪武時期青花瓷器中的佳作。

青花折枝花卉紋大盤,高8.5cm,口徑45.7cm,足徑26.9cm

此盤胎重體大,形制完整,反映出洪武時期制瓷的風格與水準。所繪花卉紋飾筆法流暢,充滿活力,特別是盤心的折枝蓮花,別具清淡高雅之韻味。這種豪放瀟灑、疏密有致的裝飾風格充分顯示出明初青花藝術的特色。


釉裏紅纏枝牡丹紋碗,高10cm,口徑20.6cm,足徑9.1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內外釉裏紅裝飾。內外口沿均繪回紋,內壁繪纏枝菊紋,內底雙線圈內繪折枝牡丹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圈足外墻繪回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此碗的造型和紋飾構圖都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為洪武釉裏紅瓷器的代表作品。特別是其釉裏紅紋飾的發色,在傳世或出土的洪武釉裏紅瓷器中,稱得上較為純正。

釉裏紅折枝牡丹紋花口盤,高8.6cm,口徑45cm,足徑22.1cm

盤菱花形口折沿,瓣形的弧壁與花口對應,圈足呈梯形,細砂底,泛火石紅色。盤胎體厚重。圖案採用釉裏紅線繪裝飾技法,顏色鮮亮。盤心為主題紋飾,內繪折枝牡丹紋,盤心與內壁轉折處繪兩兩對稱的花卉圖案,裝飾繁縟,勾繪嫺熟。


釉裏紅纏枝牡丹紋軍持,高14cm,口徑2.3cm,足徑7.1cm

軍持小口,口下出沿,短頸,扁圓腹,平底。肩部置一短流,無柄。通體釉裏紅裝飾,腹部繪纏枝牡丹紋,花葉佈滿器身,釉裏紅髮色略顯灰暗。沿上繪蕉葉紋,頸部繪卷草紋,肩部繪蓮瓣紋,近底處繪變形蓮瓣紋。

明初洪武時,景德鎮窯燒造釉裏紅瓷器已很盛行,這件釉裏紅軍持為佛教僧侶用以飲水或凈手的器皿。其造型獨特,堪稱洪武釉裏紅瓷器中的珍品。 

明洪武釉裏紅器裝飾以植物題材為主,其植物種類之繁多,內容之新奇,是以前各時期所無法比擬的。這件洪武釉裏紅大盤紋飾富麗多彩,釉面發色純正鮮艷,較好地體現了明初釉裏紅的燒製成就,在品種、數量都不甚多的明初釉裏紅器中堪稱珍品。


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明洪武,高32.2cm,口徑8.7cm,足徑11.9cm

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外壁通體青花裝飾,內口邊繪青花卷草紋,頸部自上而下繪蕉葉紋、回紋、卷草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紋,上下分別以下垂如意雲頭紋和變形蓮瓣紋做邊飾,圈足外墻繪卷草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玉壺春瓶是明代流行的瓶式之一。這件洪武玉壺春瓶紋飾層次分明,佈局疏朗,青花色澤沉靜,青料聚集處有凝滯的黑斑。其造型與後世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同類器相比,瓶口外撇的程度較大,近乎于折沿,頸部略顯粗長,腹部重心偏低,因此顯得敦厚穩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