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真知炯见发人深思

真知炯见发人深思

时间:2022-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精尖”责任和使命,也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创新驱动发展的澎湃动力。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期刊届、学术界不断“攻城略地”、“开疆拓土”,好消息不断,影响力飘红。JCR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同行评议期刊的评估资源,也是每年期刊影响因子的来源。科技类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争夺科技创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主要平台。

“高精尖”责任和使命,也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创新驱动发展的澎湃动力。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期刊届、学术界不断“攻城略地”、“开疆拓土”,好消息不断,影响力飘红。

汤森路透发布2016年最新《期刊引证报告》(JCR2015),中国科学院主管的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SCI影响因子为8,代表中国科技期刊在综合性期刊类别中,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华大基因大数据期刊GigaScience的SCI影响因子为7.463,排名全球第六。JCR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同行评议期刊的评估资源,也是每年期刊影响因子的来源。在综合性期刊类别中,最新影响因子排名依次为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GigaScience等。人民网2015年7月也曾有振奋人心的报道《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首次跻身SCI世界百强》,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光:科学与应用》)在SCI收录的8618种国际期刊中名列第95位,跻身世界百强。

但对照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综合国力的突飞猛进,这样的好消息,对于国内期刊界来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早了,而是迟了。

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主办的“两刊”编委座谈会上,《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国际出版机构代表及国内科技期刊专家发人深思的真知灼见,值得业界探讨研究,形成建议,为政府建言献策。

中科院院士、项目组负责人、“两刊”总主编朱作言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科研领域有了长足进步,但作为科研成果主要载体的科技类学术期刊却成为制约性的“短板”。长期以来,中国科研的处境一直被形容为“两头在外”:仪器买进来,文章发出去。两头在外,则受制于人。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建设科技强国谈何容易。

“两刊”编委会秘书长、科学出版社副总经理彭斌认为,“好文章都‘出国’了。”在数据统计基础上,他发现,中国科学家不仅普遍将最好的科研成果投到国外期刊,并且更重视对国外高水平期刊的引用。这种倾向性甚至引发了一些“怪象”,比如部分学者对国内期刊的工作“视而不见”,却刻意引用国外文献等。

科技类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争夺科技创新话语权知识产权的主要平台。中国在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后,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具体化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因此,中国必须有更多的科技类学术期刊,成为国际一流、甚至世界顶尖。

但这方面的针对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聚焦、创新和深入。

截至2016年10月6日,在中国知网以“期刊国际影响力”为篇名搜索到的在期刊上刊发各类文章741篇;以“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为篇名搜索到的各类文章663篇;而以“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为篇名搜索到的各类文章只有55篇,属于论文或研究性文章仅仅29篇,其中2016年3篇,2015年9篇,2014年7篇,2013年1篇,2012年2篇,2011、2007、2006年各1篇,2005年2篇,2003、2002年各1篇,从2002年到2016年期间平均每年不到2篇。

29篇里有16篇刊发在业界权威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传媒》《科技与出版》《出版科学》。29篇里有19篇主题聚焦了“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提高或增强,其中15篇的内容是以某一种(类)期刊为例实证研究或就某一方面的对策思路探讨,如以《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为例、以《应用天然产物》为例、资助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因素分析及启示、建设SCIE空白学科期刊,等;其余4篇中,1篇为领导讲话摘要,1篇为专家访谈要点,2篇为刊登在非出版类、且知名度和影响力低的期刊上的宏观视角的论文,分别是《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思考》(2006年发表,侧重思路拓展)、《如何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2005年发表,侧重方法创新),属于概述性的粗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