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活常态中的书法

生活常态中的书法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邮驿、驿站均为负责传递信息的机构。书信中的文字内容与书法形式是和谐统一、互为融合的。所以,有的书家主张“日常方式的书写”,如写信、记账、写稿等尽量采用毛笔来书写,让这份文化遗产继承发扬。题跋,又称题款,是书画创作和鉴赏的一个专用名词。在书画提款中专指签名样式的称为名款。其外,中国书画的题款,更有一种形式上的意义,于画面形象一样,成为画面布局章法的重要部分。状元在殿试中的答卷称为状元殿试卷。

第三节 生活常态中的书法

一、尺牍

尺牍现称为书信,它是中国古人传递信息的手段,在魏晋墓画像砖中有一驿使图(见图8-7),驿者左手执缰,左手举信,快马策鞭而行。古代传递书信有两种:步行方式称为“邮”,信差骑马传信则称为驿。邮驿、驿站均为负责传递信息的机构。

img142

图8-7 驿使图

历史上文人间的书信,是书法史上绮丽的华章,一通书信,几行心迹承载着文人们的思绪流传后世。这种思绪常常体现为言志、达意、传情三种主要的意境。

其一为言志。书信中的文字内容与书法形式是和谐统一、互为融合的。内容包括书写者的心态、情绪、事由、诉说等,所以内容决定书写的形式,同时影响着书写的效果。在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见图8-8)中,其内容是王羲之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在帖中,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

其二为达意。一般的读者往往只会看到书信的内容而忽略了书法的神采,只有深通书道的人才能“由字及意,由意生情,由情及神,甚而但观神采,不见字形。”(张怀瓘语)。

其三为传情。书信中的“字外功”除了笔墨功夫外,更多的是传达书写者的学养、见识、气质、意趣等,笔外功在于技术学养,而内在的学问、涵养则可使笔力增添一份,加以情感的冲动倾注,使尺牍作品产生动人心魄的魅力,也使之达到了传情的目的。《上阳台帖》(见图8-9)是李白唯一传世的墨迹。李白一生恣肆烂漫,有万丈的豪情,也有文人隐居求仙的曲折心路。展读《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力量,一种清醇的阳刚之气,如其诗歌高视阔步,物我两忘,一如酒后放歌,无拘无束。

img143

图8-8 东晋 《快雪时晴帖》(王羲之)

img144

图8-9 唐 《上阳台帖》(李白)

当代社会已进入电脑时代,尺牍书法已经成为一种过去的人文景观,掌握尺牍书写的人也将越来越少,由于流失,尺牍的价值也就显得格外突出。所以,有的书家主张“日常方式的书写”,如写信、记账、写稿等尽量采用毛笔来书写,让这份文化遗产继承发扬。图8-10所示为毛泽东写给田家英的信,采用的就是尺牍书法。

img145

图8-10 毛泽东尺牍

二、书画题跋

题跋,又称题款,是书画创作和鉴赏的一个专用名词。题款专用于创作,题跋则专门用于鉴赏。题,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后面的文字,总称“题跋”。题跋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在书画提款中专指签名样式的称为名款。题款就是在书画作品的诗文、形象部分完成之后,在画面上题写题目,包括诗文、书写者的名号及创作的年月、地点等文字,从而进一步阐明画面的含义,标明作品的创作人及创作的经过,使作品的观赏者对于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

中国书画的题款,具有开掘深化作品意境内涵的作用,尤其是中国画的创作,讲求含蓄性,讲求“诗画一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些内容藏而不露、含而不发,通过诗文的题款把它引发出来,从而加强观赏时的意味,因此又产生了长题的形式,使作品的题款形成了既是书法作品又是文学作品,既可以与画面形象相映生辉,又具有独立于画面形象之外的审美价值,可以转录下来辑为专著。其外,中国书画的题款,更有一种形式上的意义,于画面形象一样,成为画面布局章法的重要部分。

结合历代的画迹,从“经营”的匠心,可以分为“意在笔先,总体把握”和“意在笔后,随机生发”两种。对一件书画作品的题跋必须有感而发,如果无病呻吟,强为文章,那是成不了好题跋的。题款的文字内容,分为叙述性文字和诗情化文字,前者主要反映简单的短款,后者主要反映累牍的长题。

短款的叙述性文字,可以独立出现,而长题的抒情化文字,却不能独立出现,它一般是与短款的文字相配合在一起的。从内容来看涉及以下方面。

一为诠释图像。当图画形象不足以说明问题,或者形象比较特殊,为人们所不熟悉的就需要题款诠释图像,使书写者的意图能得以明确。

二为引申意境。诠释图像是由形象生发开去,就形象而论形象,古今的名作中有较多典范的例证。如郑板桥的《墨竹图》(见图8-11)题款,择取三篇,第一篇长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竹子引申出书写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之情。

img146

图8-11 清 《墨竹图》(郑板桥)

三、殿试试卷

殿试是科举制度这座金字塔的塔顶。因为所有的读书人,从一开始就有进士、状元这样一个目标,而且可以一级一级去实现,所以,殿试考试的内容必然对所有的读书人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科举制度不仅和八股文相联系,它的最高层次还和状元卷相联系。前者主要侧重于考生的基本的国学知识,而后者则侧重于考生对现实的了解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举制度最终能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殿试及殿试试卷起着决定作用。

状元在殿试中的答卷称为状元殿试卷。这些答卷内容博大精深,包罗宏富,对儒家修、齐、治、平之学的讲究是它的主旋律。其文虽属立马造桥之作,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对历史兴衰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对君主的殷殷期望与进谏,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无情揭露,是国运维艰之际治国安邦的良策。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满腔豪情,也体现了状元们超群的才智、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人格。读其文,可想其为人,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状元殿试卷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部凝结着政治智慧与爱国爱民思想的历史教科书。

四、奏折

奏折是高级官员给朝廷的“工作报告”、请示和建议,稍稍重要之事,臣属都要向朝廷“汇报请示”。然而,皇帝每日要批阅大量奏折,所以奏折不能太长,或者说要尽可能短。但所奏之事又多数是国家、地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大事,其中不少又与上折者个人利益,甚至身家性命息息相关,如何以最少的文字来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委实不易。可以说,奏折中的每一个字都十分珍贵,都不能“浪费”,端的是“一字千金”。如何写奏折,广而言之,下级如何向上级“打报告”,确实大有学问。

状元们与皇帝的另类书信往来也是奏折,这是皇帝与大臣间秘密通信的一种方法。大臣借奏折将地方情形报告给皇帝,皇帝借着朱批将其旨意传达给臣下,大臣领旨办理后,再将朱批奏折缴还宫中。一来一往,奏折也可视为皇帝与大臣的交流信件,从中可以折射出官员的地位、能力和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