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行书的临摹与体验

行书的临摹与体验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帖学一系行书可以选择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碑派行书则可以选择何绍基或赵之谦行书。帖学一系行书的特点是点画清晰明确,轮廓变化丰富且自然,相应要求笔法细腻,动作精准,以流美秀丽为主要特征。帖派行书以“二王”为代表,一直都是书法史上的主流。《兰亭集序》风格以潇洒流丽、行云流水为主要特征,对书写动作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在临摹碑派行书的时候,应注重整体气息的把握,对笔画的细节和轮廓不必过分追究。

第四节 行书的临摹与体验

一、行书概述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么规矩,是一种自由度和实用性都非常大的字体。写得接近楷书的称行楷,近于草书的称行草。行书也是从秦汉以来的草率的隶书演变而来,从西汉马圈湾木牍上的字迹来看,其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西汉(见图5-12)。至魏晋时期,行书成熟且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历代都不乏行书高手,作品灿若星河,异彩纷呈。

魏晋时期,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丧乱帖》等,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作品。“二王”以外,有王珣的《伯远帖》等。至唐代,有欧阳洵的《仲尼梦奠帖》、《张翰思鲈帖》等,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褚遂良的《枯树赋》,陆柬之的《文赋》等。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五代有杨凝式的《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等。宋代是尚意书风勃发的时期,有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帖》等。元代有赵孟img84等名家行书作品。明代有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名家行书。清代行书除了帖学一路的张照、王文治外,还有吸收碑派书法的赵之谦、何绍基等人的行书名作,兹不一一列举。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可以分别学习帖学一系行书和碑派行书,其风格不同,各有所宜。帖学一系行书可以选择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碑派行书则可以选择何绍基或赵之谦行书。

img85

图5-12 西汉 马圈湾简牍中的早期行书

二、行书临摹与体验

帖学一系行书的特点是点画清晰明确,轮廓变化丰富且自然,相应要求笔法细腻,动作精准,以流美秀丽为主要特征。其笔画起笔、行笔大多为露锋起笔,行笔以中锋为主,但时有侧锋,甚至偏锋出现,收笔大多为露锋,亦有藏锋。碑派行书的特点是点画粗犷率意,轮廓变化不如帖派行书细腻自然,但方劲沉实,气势逼人。两派行书各有所长,学习者当根据自己性格和爱好,具体选择。

1.帖派行书临摹与体验

帖派行书以“二王”为代表,一直都是书法史上的主流。其特点是笔法精到细腻,注重书写的笔意和流畅,具有秀丽飘逸、婉转自然、潇洒流落的特征。当然在帖派内部也有不同的风格,但总的基调还是比较一致的。

此处以《兰亭集序》为例。《兰亭集序》风格以潇洒流丽、行云流水为主要特征,对书写动作的准确性要求很高。笔画轮廓丰富细腻,精妙绝伦,牵丝与笔画分明却又过渡不露痕迹,几近完美,书写节奏自如,快慢有致,没有过分拘泥于细节,结体则平中寓斜、斜正有致。

《兰亭集序》的笔法是起笔皆露锋,很多笔画的起笔处都伴随着S形轮廓,这是《兰亭集序》的标志性特点。行笔以中锋为主,其间伴随着丰富自然的提按过渡,显得流畅自然,毫不生硬。转笔、折笔、翻笔动作非常肯定,其形态清晰明确。收笔有回锋与露锋两种,藏锋通常伴随着顿挫的动作,而露锋则常带出下一笔或下一字。整个运笔动作细腻、自然潇洒且一气呵成(见图5-13)。

2.碑派行书临摹与体验

碑派行书是清代碑学思想兴起以后,在行书领域出现的一种在笔法、审美追求等方面不同于帖派的一种行书。其特点为:在笔画上,不追求光滑和流利,而崇尚碑刻笔画的残破和斑驳(与用墨也密切相关);在审美倾向上,追求苍劲厚重的笔力而不追求秀丽精致的气息。清代有一批这样的书家,如何绍基、赵之谦等,其影响也很大。在临摹碑派行书的时候,应注重整体气息的把握,对笔画的细节和轮廓不必过分追究。

碑派行书的笔法并无严格的法度,只要表现出苍劲浑厚的力度和富于金石气息的感觉,而对笔法动作没有硬性要求。其起、收笔大多露锋,且有明显的提按动作。行笔中不避侧锋,甚至偏锋。行笔速度迟涩,甚至伴随着不规律的颤笔动作,以求得轮廓变化的丰富性。但其动作并无明确的法度和技术要求,仅以整体气息的把握为准(见图5-14)。

img86

图5-13 帖派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选字

img87

图5-14 碑派行书何绍基行书选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