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摄影画面与彩色

摄影画面与彩色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摄影画面中的线条、形状等造型元素都是通过色彩的影调来体现的,线条是画面色彩影调的分界线,形状是画面色彩的区域。对摄影作品而言,“影调”又称为照片的基调或调子,指的是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间的关系。摄影的影调是物体结构、色彩、光线效果的客观再现。彩色照片也是可以用高调或低调来描述的,而构成影调范围的灰色本身,也是影调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 摄影画面与彩色

摄影画面的吸引力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色彩因素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色彩是摄影师的一种造型手段,可以表达主题、传递情绪。摄影画面中的线条、形状等造型元素都是通过色彩的影调来体现的,线条是画面色彩影调的分界线,形状是画面色彩的区域。因此,摄影画面的效果与色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摄影画面中的色彩影调

影调这个词是来源于音乐类的术语,而摄影中的影调就是利用光影的变化来构成摄影画面的节奏和韵律。对摄影作品而言,“影调”又称为照片的基调或调子,指的是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使欣赏者感到光的流动与变化。

摄影的影调是物体结构、色彩、光线效果的客观再现。作为一名成熟的摄影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表现目的,选择合适的色彩影调与之搭配,合理地运用光线的构成、取景的选择和拍摄的表现方法,让摄影画面的构成元素之间形成一个整体,用影调的魅力去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并感染观众。

色彩基调是与作品的主题思想相对应的情绪基调,比如明快的、悲哀的、压抑的、浪漫的、沉重的等。一幅照片色彩基调由某种色彩为主导,构成统一的总体的色彩倾向。它赋予摄影作品特定的情绪气氛,比如悲壮的、低沉的、高昂的、明快的等,是摄影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段。色彩的基调对塑造形象、表现主题、引发意境有重要作用。

(一)明快的高调色彩

影调本来是黑白摄影的造型手段,在黑白摄影中,一般把单色的影调分为高调、低调、中间调。不同的影调有其不同的感情色彩,如高调的明快、淡雅,低调的庄重、深沉,中间调的和谐、平稳等。我们通常习惯用不同的色调和色泽来表达不同的色彩强度。彩色照片也是可以用高调或低调来描述的,而构成影调范围的灰色本身,也是影调的组成部分。

明快的高调色彩是深受摄影家喜爱的色调之一,其色调明快、高雅,富有艺术魅力。这种色调气氛给人以光明、纯洁、轻松、明快的感觉。高调摄影一般采用较为柔和的、均匀的、明亮的顺光。有时会觉得它空虚、肃穆、素淡、哀怨,有时又会觉得它如同轻音乐、抒情诗一般,比较适合表现女性、儿童等形象或者抒情的风光摄影。因此在人像艺术摄影和景物摄影,以及风光摄影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色调气氛的出现。

例如《餐》(图5-13)这幅静物摄影作品,就是典型的高调色彩,整个画面宁静、高雅,色调明快,摄影师拍摄了一些各种形状的酒杯,在光源的柔和变化下,整个画面富有一种朦胧的艺术魅力和情调。

img155

图5-13 餐 丛海亮 摄

(二)深沉的低调色彩

深沉的低调摄影作品,让人感到坚毅、稳定、沉着、充满动力,低调表现的感情色彩比高调更强烈和深刻,有时又会觉得黑暗、沉重、阴森森。它伴随着作品主题内容的变化,显示着各自不同的面目。在人像摄影中,我们可以表现有威信的长者,坚毅的牛仔,儒雅的绅士。在建筑摄影中,我们可以表现建筑悠久的历史基调,深沉和富有内涵的建筑气息。

例如,《瑞士风光》(图5-14)这幅摄影作品,摄影家选择了凝重的低调气氛来表现画面,朦胧的气息,逆光的光线,造就了画面整体的大面积阴影。而在背光面的表现上,仍然保持了细节的展现,山脉和建筑依然清晰可见,低调的色彩给人一种凝重的感觉,而远处一抹阳光,又使得凝重的画面中有了一丝的生机,画面充满了浓浓的意境。

img156

图5-14 瑞士风光 王传东 摄

(三)细腻的中间调色彩

中间调是画面层次最丰富、最细腻的一组色调,也是微妙的灰色调的组合。中间调色彩丰富、层次细腻,善于营造柔和的、恬静的、素雅的画面效果,因此在风光摄影中经常被采用。

例如,在摄影作品《麦田》(图5-15)中,摄影家就采用了细腻的中间调进行表现,在画面上,摄影师选择了阴天的漫射光,这种光柔和细腻,不会产生强烈的阴影。另一方面,这种光线下色彩的饱和度更高。画面中大面积的麦田色彩细腻而丰富,画面上部的白色建筑和绿色很容易地搭配在一起,形成柔美的中间色调气氛。作品含蓄、清雅,引人入胜。

img157

图5-15 麦田 张百成 摄

(四)鲜艳的高饱和色调

现在鲜艳的高饱和色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这种浓郁的色调画面由饱和度非常高的色彩所构成,用来表现强烈的气氛,或者追求个性的色彩。有时这种色调也被用来表现强烈的民族色彩特性,在商业广告作品的拍摄中也被经常选中,用来吸引观者的视线。这种鲜艳的色调,有时是通过拍摄时降低曝光加强的,有时则采用一种鲜艳的色彩模式来实现,也有一部分是后期数字软件加工完成的。这种色调已经超出了正常色调的范围,因此对视觉吸引而言非常有效。

例如在摄影作品《眼神》(图5-16)中,摄影师就是选择了鲜艳的饱和色调来表现的。白色的眼神和紫色的衣服非常的耀眼。而在背景的布置中,摄影师选择了凝重的黑色,既整合了背景的杂乱,又突出了前景的鲜艳色彩。整个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而鲜明,色调饱和而锐利,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img158

图5-16 眼神 Allyson 摄

(五)淡雅的柔和色调

随着现代视觉革命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欣赏角度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正常的自然的色彩还原,而开始追求更丰富更个性的色调风格,在这些变化了的色调风格中,淡雅柔和的色调深受大众的喜爱。这种色调整体中呈现丰富的灰色的淡雅风格,在色彩的还原上,并不追求色彩还原的真实性,而是追求自然的怀旧柔和色调。当然,这些色调很多是后期数字软件加工完成的,在有的数码相机中也已经植入了这种色彩效果模式。

例如,这幅摄影作品《童年》(图5-17),摄影师就是选用了淡雅的复古色调,整个画面淡雅而平静,整体的色调呈现了一种复古而怀旧的冷色调。为了追求整体画面的简洁和色调统一,摄影师选择了单色的背景,在孩子衣服的选择上,也没有选择艳丽的色彩,这样整个画面的色调就呈现了整体的色觉倾向,达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img159

图5-17 童年 丛海亮 摄

二、 摄影画面的色彩控制

在摄影创作中,对摄影画面的色彩进行主观的调控和布置,是得到最终满意效果的创作手段之一。通过对摄影画面的色彩控制,可以表达作品的思想主体,刻画环境和渲染气氛。摄影师虽然不能彻底改变拍摄对象色彩的属性,但控制画面的色彩可以通过对色彩的选择、光线的选择来控制,或者使用滤色镜等方法来控制。

可以利用光线处理的手段增强或减弱色彩的某些属性。前面多处讲过光与色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光才会有色,而色又随光变化。物体的固有色是相对的,它常随光源性质、种类、照射的方位、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大自然光线的千变万化,使客观世界的色彩更富有情感和造型表现力。

(一)利用固有色组织画面色彩

所谓固有色,就是物体本身所呈现的色彩。严格来说,固有色是指物体固有的属性在常态光源下呈现出来的色彩。对固有色的把握,主要是准确地把握物体的色相。因为这个固有色的色相是比较固定的,因此在拍摄画面时,利用固有色的天然色彩,是经常采用的色彩布置方式。

例如,在摄影作品《绿色韵律》(图5-18)中,摄影师选择了绿色植物的固有色作为创作的元素和色调,绿色的变化形成了变化的韵律。整个画面几乎被绿色所布满,呈现了极强的色彩构成效果。

img160

图5-18 绿色韵律 王传东 摄

(二)利用光线来控制画面色彩

摄影是光与色紧密结合的艺术,光线对色彩有直接的影响。比如光源色彩的不同,会对画面色彩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主要是由光源的色温差异造成的。另外,即使是在同一个光源条件下,不同光线的照射角度对色彩的影响也非常大。例如顺光条件下,物体基本得到了平均的照明,可以保证色彩的基本呈现。而在逆光时,由于光比较大,因此可能出现色彩差异巨大的情况。另外,有时候摄影师还利用光线的角度,只让主体物身上有光线照射,而让其他的陪衬体背光,这也是利用光线来控制画面色彩的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神的脚下》(图5-19)这幅摄影作品,摄影师利用了侧逆光把神像照亮了的同时,还让巨大的灰色大理石雕像呈现了金色的光芒。从画面右侧背光区域我们可以看到,塑像的固有色是深灰色调的。但当摄影师巧妙地利用了光线的作用后,得到了满意的画面色彩。由此可见,巧妙地利用光线就可以控制摄影画面的色彩。

img161

图5-19 在神的脚下 田金良 摄

(三)利用滤镜来控制画面色彩

摄影的滤色镜是摄影的重要附件之一,滤色镜有非常多的种类,通过安装各种滤色镜可以控制画面的色彩。例如,我们去拍摄一个画展的作品,这些美丽的作品外加装了玻璃镜框,或者当我们拍摄橱窗中的景物时,我们会遇到玻璃反光的情况。这时玻璃的反光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画面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在镜头前加装一片偏振镜,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偏振镜的作用就是去掉一定的偏振光。同样,当拍摄晚霞时,感觉天空不够红,这时候,我们可以用红色渐变滤色镜加在镜头前,只遮挡天空部分,把天空变红。这是局部改变了画面的色彩。有些时候我们为了追求整体的某些色调,也可以加装带色的滤光镜来实现。这样的例子很多,到了数码摄影时代,过去在胶片摄影时代采用滤光镜实现的效果,已经变成了一些模式,或者是Photoshop软件中的一些功能,可以在后期加工的时候加上这些效果。

如《影》(图5-20)这幅摄影作品,呈现了强烈的暖色调,在拍摄时,为了加强这种暖色调的气氛,摄影师加装了一片浅黄色滤镜,这个滤镜加强了画面的整体色调气氛。而且在观者的角度看,也不会看到明显的加色痕迹,一切自然完成。

img162

图5-20 影 田金良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