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轻度卷入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所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较小,双方的心理世界只有一小部分重合,也仅仅在这一范围内,双方的情感是融合的。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完全重合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人际关系的恶化只是其中的一幕。人际关系的终止,可能是自然地形成的,但更多的情形是人为造成的。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_社会心理学理论及其教学实践研究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双方的涉入程度。莱文杰和斯努克就以这个特征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人际关系发展模型,把人际关系从完全没有到双方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零接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遇到许多人,但一般对旁人并不关注,即使面对面站着,过后也忘记了。两个人之间是彼此陌生的,互不相识,甚至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这时,双方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双方是完全无关的,谈不上任何个人意义的情感联系,不会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

(二)注意阶段

注意阶段是人际关系的准备阶段,也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必经阶段。一方受对方吸引,开始注意到对方的存在,或双方彼此产生相互注意,人与人相互作用开始,一方开始形成对另一方的初步印象,或彼此都获得了对对方的印象。注意阶段有时是非常短暂的,产生注意的原因也许是非常偶然的,但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发生实际交往,最终也没有建立关系。

(三)表面接触阶段

这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初级阶段,从交往双方开始直接谈话的那一刻起,双方就产生了直接接触。最初的直接接触是表面的,彼此之间几乎没有情感卷入。但表面接触阶段在人际关系的发展上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前面社会认知中所说的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在表面接触时,充当彼此间媒介物的,可能是学校的课业、职务上的应对、商务上的交易等。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际交往就只停留在表面接触阶段,例如很多人同事多年,彼此之间交往泛泛,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停留在这一阶段。

(四)轻度卷入

随着沟通的深入和扩展,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也逐渐被发现。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的多少与情感融合的程度是相适应的。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中度、深度卷入三种。轻度卷入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所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较小,双方的心理世界只有一小部分重合,也仅仅在这一范围内,双方的情感是融合的。

(五)中度卷入

中度卷入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已发现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同样,双方的心理世界也有较大的重合,彼此的情感融合范围也相应较大。

(六)深度卷入

在深度卷入下,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但不是完全)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也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一般,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这种人际关系深度。

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完全重合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情感多么融洽,也无论人们主观上怎样感受彼此之间的完全拥有,关系的卷入者都不可能在心理上取得完全一致。两个人是两个世界,两个理解的基点,两种情感、两种利益的基点。

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样包含着反向(负向)发展,即人际关系的恶化。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发现,人有一见如故成知己者,有瞬间反目成仇人者,也有点头之交成知己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纷繁复杂。人际关系的恶化只是其中的一幕。

一般说来,人际关系的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和人际侵犯的结果,根据这种冲突和侵犯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把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冷漠、疏远和终止三个阶段。

(一)冷漠阶段

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另一方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人际关系的恶化始于冷漠,不但对交往者持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严重者甚至表现为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和行为。如对交往者注意力的转移,不断故意地扩大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不愿与对方进行交往、沟通,更谈不上情感联系了;在公共社交场合,千方百计避免与对方的接触,迫不得已时的交往也是出于纯粹的客套和应酬,或者是心不在焉,一副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姿态。实际上,在其内心深处,已不愿意再交往了。

(二)疏远阶段

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人际关系的恶化是从冷漠开始,以疏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并渗透到彼此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在这个阶段,双方又回到了原来的交往位置,形成了一种远离的状态,或零接触状态。所不同的是,这时并不是双方互不认识,而是一方故意不理睬另一方。在双方均出现的交际场合,彼此避免接触,即使不得不寒暄,也是以嘲弄、讽刺、挖苦对方为能事,并在非言语行为上也有所表现,如表情的不自然,脸部肌肉的呆板,身体姿势的不自然,交际距离的扩大,以及举手投足的生硬等。出现这种现象,表明双方的人际关系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

(三)终止阶段

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交往者不仅把相互间的接触视为一种强加给他的额外负担,感到烦恼、不安、焦虑、痛苦,而且把这种对交往的厌恶情绪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终止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恶化,一般均是从冷漠开始,经过疏远阶段的恶性发展,进而出现终止这种人际关系的动机和行为。人际关系的终止,可能是自然地形成的,但更多的情形是人为造成的。必须指出,某种人际关系的结束,并非都是有害的或不道德的,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结束原有给人带来痛苦的、实质上已经死亡的某种关系(如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等),这种人际关系的结束对人是有益的,也是合乎社会道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