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车事故原因

动车事故原因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追尾这一汽车行驶中较为常见的事故,竟然发生在技术先进的两列动车上。追尾事故令人们疑惑不解,事故原因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随后关于事故原因的报道共有2篇。从动车事故原因这个议题上可以看出,3份报纸对事故原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图进行平衡报道。《南方周末》和《新京报》则更多引用或采访目击者、乘客、专家、铁道系统等多方人士,对事故原因的分析报道显然更加有理有据,真正做到了平衡报道。
动车事故原因_新闻平衡报道研究

追尾这一汽车行驶中较为常见的事故,竟然发生在技术先进的两列动车上。死难者的数字时刻揪痛着公众的心:40死,172伤。“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追尾事故令人们疑惑不解,事故原因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各大媒体都纷纷聚焦各种质疑,并通过向各方调查求证,希望事故原因早日查明,引以为戒,惨痛的教训能够换来铁路出行更多的安全。

人民日报》在7月25日《全力做好甬温线特别重大事故处置工作》表明“黑匣子已经找到,正在调查分析之中,事故原因一旦查明,立即向社会公布。”随后关于事故原因的报道共有2篇。一篇为7月26日发表的《不该发生的事故为何发生?》的报道,从“运行控制系统为何失效和列车调度管理是否到位”两方面追问“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追尾原因,在报道中揭露乘客的“疑惑不解”,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认为“不应该发生”,安全生产专家和铁路人士认为“列车追尾是很荒唐的事,其中人为、管理因素不容忽视”,清华大学教授、管理学家陈国权认为“管理责任不容懈怠,任何一起事故必定破坏了种种制约原则才导致而成”。另一篇为7月29日的报道《国务院“7·23”事故调查组——调查结果争取9月中旬公布》,文中表明上海铁路局初步分析,信号灯及调度问题导致动车追尾。

南方周末》在7月28日专题报道了《【高铁之乱】“不可能”的事故》,以4 000多字的篇幅,结合公众对“雷击说”的广泛质疑,分别向目击者、乘客、专家、铁道系统方面人士求证,引用媒体报道中相关信息及专家言说,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度分析,虽未下定论,但已使得大众对事故原因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此外,记者还对日本著名铁道技术专家曾根悟进行人物专访,在《“谁会在不知不解的情况下购买高铁呢?”》报道中,以专家的视角分析事故原因及相关问题,使得报道更具权威性和信服力。

《新京报》涉及事故原因调查分析的文章有15篇,在议题设置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突显了对事故原因议题的高度重视。报道立场包括专家视角5篇、官方5篇、民间2篇、多元视角3篇。报道方式包括消息、人物访谈、特稿、调查性报道、评论等。报道内容涉及铁道部、国家安监总局、南昌铁路局、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等官方言论,以及目击者、动车乘客、专家、网友的各种质疑追问。具体报道有针对动车事故追尾原因的各种质疑在相关报道中进行追问,如《雷击何以导致动车停驶?》、《两车相撞前信号是否起作用?》、《调度为何没有发现异常?》,等等;对事故原因分析结果进行的报道有2篇,分别为《信号设备故障导致动车追尾》和《安监总局表态追尾绝非天灾》;有对事故调查工作进行跟踪报道;同时《新京报》发表相关评论,如《尽快查清事故原因是重中之重》等。

从动车事故原因这个议题上可以看出,3份报纸对事故原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图进行平衡报道。但《人民日报》仅陈列了各方的观点,并未真正、深入地追究原因。《南方周末》和《新京报》则更多引用或采访目击者、乘客、专家、铁道系统等多方人士,对事故原因的分析报道显然更加有理有据,真正做到了平衡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