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毛骨悚然的“卢旺达大屠杀”
阅读导言
1890—1918年时卢旺达为德国的殖民地,1918—1962年为比利时的殖民地,占人口少数的图西族(约18%)统治占人口多数(约80%左右)的胡图族,而在比利时人离开后,政权交还给胡图人。1962年独立后,政府也未妥善处理种族之间的对立问题。 卢旺达大屠杀就发生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卢旺达地处非洲中部,素有“千丘之国”之称,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农业国家,1992年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卢旺达胡图族和图西族两个民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9%,其中胡图族人口占85%,图西族人口占14%。
卢旺达在非洲的位置
在16世纪,图西族人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19世纪中叶起,英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方殖民势力相继入侵。1890年,卢旺达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比利时获得卢旺达的委任统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由比利时统治。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占人口10%~15%的图西族在卢旺达占据统治地位,88%的政府官员都是图西族人,并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与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在周边国家的调停和压力下,1993年8月,卢旺达政府和爱国阵线在阿鲁沙签署旨在结束内战的和平协定。即将到来的和平令卢旺达政府高层中的极端势力感到恐惧,他们逐渐对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总统感到不满,认为他在与爱国阵线的谈判中让步太多。
1994年4月6日,载着卢旺达总统和布隆迪总统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4月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此后3个月里,屠杀从首都基加利开始扩散到全国每个角落,卢旺达全国1/8的人口消失。
同年7月,卢旺达爱国阵线与邻国乌干达的军队反攻进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击败了胡图族政府,数千人由于霍乱和痢疾死于难民营。
大屠杀发生的第四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投票,决定象征性地在卢旺达保留260名的维和人员,职责仅仅是调停停火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持续了近一个半月后,联合国才决定将联合国驻卢旺达援助团人数增加到5500人并说服其他国家参与救援。
1994年的卢旺达内战和种族大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的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了寡妇。大量逃亡到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也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大屠杀中遇害者的遗骨
卢旺达大屠杀纪念馆的恐怖景象
纪念大屠杀的电影《卢旺达饭店》海报
联合国大会于2003年12月23日宣布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纪念日”。
2004年3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防止卢旺达大屠杀事件重演。同年4月7日,卢旺达举行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的全国性纪念活动,以哀悼大屠杀遇难者。
知识链接
电影《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饭店》是一部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意大利四国于2004年共同拍摄的电影。影片以1994年发生于卢旺达的大屠杀为背景,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难民的故事。
电影以最朴实的语言、最写实的手法,赞美了人道主义者,抨击了泯灭人性的屠杀。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最撼动人心的——真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