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国琛与瑞安曲社

周国琛与瑞安曲社

时间:2022-04-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国琛与瑞安曲社周国琛,字莲仙,别号四柏丈人。民国《瑞安县志稿》有传。民国四年,由瑞安陈芷霖(陈五)牵头组成的“琴娱社”科班又培养出新一代的地方戏曲演员。永嘉、瑞安、平阳、乐清等地都有这种营业性的班社。约在咸丰末或同治初,瑞安首先出现一个以官僚、士绅、文人为主体的昆曲清唱团体,初名“清音社”,后改名“群乐社”。据说周国琛所居的宅院内有四棵柏树,周国琛体形高大,故自号“四柏丈人”。

周国琛与瑞安曲社

周国琛(生卒年不详,民国初犹在世),字莲仙,别号四柏丈人。道光丙午(1846)恩贡,曾任州司马。知音律,善画山水人物,尤长美人画。著有《尺研楼杂存》、《昆谱》若干卷。民国《瑞安县志稿》有传。

从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温州戏剧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振兴期。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由于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苛捐杂税,为民间地方戏曲班社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的环境。宣统初年,由温州城区一些戏曲爱好者自行集资建立的第一个京剧(当时称为新剧)科班“尚武台”,经过三年的学习后正式开台演出,涌现出一批年轻而色艺俱佳的优秀演员。同年,一个演出阵容强大、堪与浙南老牌昆班“同福”、“品玉”相抗衡的昆剧班社“祝共和”诞生。民国四年(1915),由瑞安陈芷霖(陈五)牵头组成的“琴娱社”科班又培养出新一代的地方戏曲演员。此外,“天声”(京班)、“新益奇”(乱弹班)、“胜阳春”(和调班)、“大高升”(京班)等班社或重整旗鼓,或脱颖而出,形成花雅竞放、俊彩纷呈、各擅风流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由上海演艺界闻人程天知、经营三等创办的早期话剧(当时称为文明戏)团体“民鸣社”到温州演出,拉开了温州话剧活动的序幕。民国四年(1915),由温州人自己组织专演文明戏的戏剧团体“新教育剧社”成立,连续上演了《情天恨海》、《老五殉情记》、《潘烈士投海》等一大批具有启蒙意义的新剧目,对温州的现代戏剧运动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这段时间内,不但地方戏曲班社蓬勃发展,也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曲社,谓之“弹词班”。弹词班有大班与小班之分,大班为男班,小班为女班,女班又称“档子班”。方鼎锐《温州竹枝词》[1]云:“弦管朝朝那得闲,歌声人语总绵蛮。当筵不爱西昆曲,更唤滩簧档子班。”徐珂《清稗类钞》:“女伶之外,有所谓档子班者,名小班,始于嘉、道间,所歌之曲书于扇,且仅演剧而不宥酒。”实际上,女班应酬最多的还是堂会,所唱以昆曲、时调、滩簧为主。永嘉、瑞安、平阳、乐清等地都有这种营业性的班社。

据民国十四年(1925)永嘉县民众教育馆馆员陈一萍《永嘉县境内杂艺调查》记载:“弹词班每班约六七人,主唱者坐在上首奏三弦,伴奏乐器有胡琴、琵琶、笛、月琴等。班有‘词(时)调弹词’和‘昆腔弹词’两种,每夜应工价在国币一元五角至二元五角。‘词(时)调班’的曲目有《赏农》、《和番》、《醉归》等;‘昆腔班’有《刀会》,《拷婢》、《折柳》、《偷诗》等……雇唱的大都是喜庆人家。”另据有关资料,民间弹词班有五品和七品两种形式,五品每人操持一样乐器兼唱生、旦、净、丑、末。七品的乐器为三弦、正吹(兼萧、笛、抱月)、鼓板、二胡、四胡、秦琴,五品则去四胡。(www.guayunfan.com)弹词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厅堂内直排并放两张八仙桌,上端坐三弦,左侧坐正吹、二胡,右侧坐抱月、四胡、秦琴。桌面前方悬挂桌帔,上绣有班名。坐椅上挂有椅披,桌面四角摆有角灯,中间放四盘茶点,供演唱人员品尝。演唱时,先奏几首熟悉的曲牌,后唱小段,最后唱正本,唱唱停停,自在洒脱。

《昆谱》残篇封面

文人雅士以唱曲自娱,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年间,始作俑者是瑞安著名画家任道逊[2]。据《瑞安县志》本传,任道逊致仕后在家乡与同邑通判吴祚、寺副蔡鼎等人组织“清乐会”,“唱和吟咏,无间晨夕”。在民间曲社的推动下,一向颇为保守的文士们终于耐不住寂寞。约在咸丰末或同治初,瑞安首先出现一个以官僚、士绅、文人为主体的昆曲清唱团体,初名“清音社”,后改名“群乐社”。这个团体的带头人是对昆曲素有研究的周国琛,先后参加者有王岳嵩[3]、李瘦梅[4]、池志澂[5]、洪炳文、项崧[6]、项寿侠、钟芷甫、池朝和、胡崧甫等人。所唱多为昆曲,包括剧曲和散曲,间有少量时调。社员大抵通晓音律,洪炳文、李瘦梅等还依据曲牌倚声度曲,自行创作节目,洪炳文所作《四时乐》乐府即专供社员演唱。他们虽未进行营业性演出,民间仍把“清音社”称为“弹词班”。

据说周国琛所居的宅院内有四棵柏树,周国琛体形高大,故自号“四柏丈人”。他为人狂放不羁,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尤擅长仕女画,但最拿手也最爱好的还是唱曲。在“清音社”中他是为首者,又是长者,多半情况下都由他领板或司笛。为了使新加入者有谱可依,他编了《昆谱》若干卷,可惜此书已佚,只民国《瑞安县志稿》收录了他的一篇序言[7],内容如下:

人问:“莲仙近日作何消遣?”答曰:“唱曲。”问:“唱有时乎?”曰:“坐也唱,立也唱,睡也唱。”问:“所唱何曲?”曰:“学生时唱生曲;学旦时唱旦曲;学净丑时唱净丑曲。”“然则先生将为生乎?为旦乎?抑为净丑乎?”答曰:“天赋我以五官皆备之躯,而又宠我以四民最贵之业,记自束发受书,冠儒冠,服儒服,青灯黄卷,数十年于兹矣。夫孰谓我匪生也者?燕居言笑不苟,守身如玉,庸得谓之非旦乎哉?然而见不平则发俄上冲,叹时命则常怒裂,豪情侠气,激越万端,是又净身分也。然而俗客至门,倏而挝床谩骂;贵人在座,有戟指揶揄,浪气嘻声,颠倒一世,是又丑脚色也。知我者以我为生为旦,我固生旦也;不知我者以我为净为丑,我亦净丑也。

大造之生此芸芸也,使只有生旦而绝无净丑,则不成为大造。我犹大造,所造之人使我亦第能为生为旦而不偶为净为丑,则我之力量不及大造远矣!且我自以为生为旦,而人窃疑我为净为丑,可奈何?我始念亦悉必为生为旦,而吾晚节不觉为净为丑,可奈何?且我现世真已为生为旦,而吾来世转身不免为净为丑,又将奈何?况我终不得置订此身者超然独处于亡何[8]有之乡,则自少而壮、而老,无日不有此若生若旦若净若丑者?与接与构,亦无往不有此若生若旦若净若丑者?系我为眷属、为友生,我不恤随其人之为生为旦为净为丑,化百千万亿之声口以应之,又何恤幻为百千万亿之声口以肖之?既为百千万亿之声口以肖之,而吾之究竟是生是旦是净是丑,我且不揆位置之应居何等也。”语竟,其人谢不敏,曰:“是唯先生有此消遣法。”适是册成,即书以为序。

清末民初,瑞安弹词班又不断充实新人,后进者如李逸苓[9]、洪幼园[10]、陈鲁夫及其子陈小鲁、薛钟斗、许达初、周国琛之子周小莲、郑闳达、张组成[11]等。入民国后,昆曲知音渐稀,弹词班日渐衰落。民国六年(1917),瑞安成立以唱京剧为主的“琴娱社”。在薛钟斗、洪幼园、郑闳达等人的极力提倡下,瑞安弹词班便蜕变为专唱京剧的票房了。

弹词班

在瑞安“清音社”的影响下,永嘉县城也出现由文人组织的“蕙风曲社”,主要成员有李瘦梅、王小木(贡生)、品山(又名克书,秀才)、兰亭(生员)、阿永(军府公差)等人。其中有名“男娒”者(亡其真名),擅唱旦角,所唱《荆钗记·拷婢》一折尤为人所称道。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先后又有名医李薏园、袁九峰、徐堇侯、永嘉县民众教育馆馆长谢印心等人参加,并聘请瑞安许达初为导师,所唱以昆曲为主。终因曲高和寡,知音寥寥,而未能代代相传。民间以营利为目的之弹词班则因生存困难,有的演变为专为红白喜事服务的吹打班。

温州市文工团演员黄莲香演唱弹词

由于温州弹词演唱形式过于铺张、沉闷和古板,演唱内容又深奥晦涩,1939年后即日趋没落。其常唱曲目,据1963年五位老先生回忆,仅保留《单刀赴会》、《太白醉酒》、《李亚仙刺目》等,时调滩簧曲目《断桥》、《旅店》、《隔溪秋水》(又名《思秋》、《思凡》、《尼姑梦》)、《温州景》、《昭君和番》等。

1957年,温州首届戏曲汇演期间,来自玉环县的弹词班曾应邀参加演出,但已成强弩之末,反映平平。1963年7月,为抢救濒临灭绝的弹词,温州市文化局牵头,由叶大兵、周咏然、李晓东、吴锦明、陈鸣锵等组成“温州弹词继承小组”,并从市文工团调来卢兰生、程兴弟、从事作曲,同时从社会上招收黄莲香、陈旭萍、林小玲等演员,开始对曲目进行整理,主要是对旧的演唱形式进行改革,突出主唱,增强舞台动感,在乐器中增加横笛、琵琶,去除秦琴,使音乐表现力趋于活泼明快。与此同时,还创作了《瓯江口瓮中捉鳖》、《夜闯龙潭》、《沁园春·雪》等新弹词。“温州弹词继承小组”曾两次去杭州汇报演出,受到浙江省省长周建人、副省长冯白驹等领导和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的重视,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也慰勉有加。十年动乱,温州弹词抢救工作被迫中止。1978年温州市重建弹词组,由于师资缺乏和演出不景气,不久再度湮没。

[1] 方鼎锐,字子颖,江苏仪征人,清同治间任瓯海道观察(道员)。《温州竹枝词》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温州石印本。

[2] 任道逊,字克诚,晚号坦然居士,又号八一道人,瑞安人。明成化间居国子监,累官至太常寺卿,书画冠绝一时,尤善画梅。《瑞安县志》有传。

[3] 王岳崧,字草高,号啸牧,瑞安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曾任安徽霍丘知县。

[4] 李漱梅,一作瘦梅,原名炳光,瑞安县人,咸丰二十八年(1878)举人,曾任兵马司指挥。

[5] 池志澂,字云山,瑞安人,晚号卧庐,诸生,善书法

[6] 项崧,一名芳兰,字申浦,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二十年(1894)进士,曾主办瑞安普通中学,民初购置小火轮通永嘉,著有《午堤集》。

[7] 见《瑞安县志·诗文征》卷三《内编》三。

[8] 亡何,此处意为无可奈何,后“有”为衍字。

[9] 李籥,字逸苓,瑞安人。毕业于杭州师范学堂,曾任温州十中教师

[10] 洪幼园,名锦龙,洪炳文长子,有诗名。

[11] 张组成,字醒同,瑞安县汀田人,张之侄。曾任乡长、小学校长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