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对思辨正义的诉求和困惑

马克思对思辨正义的诉求和困惑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马克思看到了国家并不是正义的代表和化身,看到了在政治国家里面,公民享有的自由和人性的虚幻性。由此,马克思开始了对思辨正义的拒斥和批判,并开始深入探讨自由、平等、人性等背后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从1833~1843年3月所写的著作,反映了马克思从中学时期到《莱茵报》停刊为止的思想发展,反映其逐渐从思辨哲学走向唯物主义的思想历程。这段时期的马克思受到以下背景的影响:第一,特里尔,德国经济最发达但又深受法国革命的影响,其间自由主义思想盛行;第二,文化背景上,黑格尔思想,德意志古典哲学,启蒙思想,人道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盛行;第三,其家庭背景造就了其向善,向正义的理念;第四,受到青年黑格尔派要求个性自由的自我意识哲学,无神论观点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的影响;第五,资本主义初期阶段,阶级矛盾凸出,劳动人民命运不济,工人运动频发。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一开始就沉浸在思辨哲学的氛围里,有着对思辨正义的诉求和理想

在其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地指出“正义”,但其对自由的向往,尤其是打破“相对的定在”的自由和发展的向往,证明其对思辨正义的诉求。此时的马克思重视人的自我意识,超越定在,走向否定、排除,走向自由。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马克思尽管有着对思辨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是他已经有了唯物辩证法的萌芽,要从“抽象的个别性”走向“定在中的自由”,要使“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力量”,以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

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倡导法哲学意义上的正义,提倡建立于理性基础上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因此,从政治斗争层面去批判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由此可见,马克思此时认为国家乃是“正义”的代表和化身,同时在思维方式上,还沿袭着黑格尔的“思有统一性”,把事物的本性归结为理性,把正义的实现归结为抽象的自由。

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证中,马克思指出:“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各种自由从来就是存在的,不过有时表现为特殊的特权,有时表现为普遍的权利而已。”[1]由此可见,马克思承袭了德意志关于人的自由是人的本质的传统,但已经认识到了现实里面的自由是多样的,分化的,在对论战的分析中,已经认识到了后面的阶级利益。因此,马克思从对普遍的思辨自由的诉求,逐渐地落到了现实中自由的批判,认识到了道德后面的阶级利益,代表马克思逐步地突破思辨唯心哲学,走向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这个在莱茵报时期,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矛盾,人民思想后面的利益动机呈现得更加分明。

在《关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看到了私人利益之于人的行为的重要性,看到了法律背后的利益关系,这就逐渐突破了黑格尔的把理性、正义看作国家的本质的观点,为唯物史观的建立播下了思想的种子。在《辩论》中,马克思认识到了国家中的公民只享有虚幻的自由、人性、法理感和公平感。由此可见,马克思看到了国家并不是正义的代表和化身,看到了在政治国家里面,公民享有的自由和人性的虚幻性。由此,马克思开始了对思辨正义的拒斥和批判,并开始深入探讨自由、平等、人性等背后的决定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