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把整个基础教育抓好

◇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把整个基础教育抓好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畏惧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建设一流的国家,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需要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过一个系列纪录片《沉重的翅膀》,片中讲述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景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畏惧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种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

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相当一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

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很多学者有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中央也多次做过指示和提出了规划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成为近年在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讨论的一大热点

教育的公平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其中的一个重点话题,是取消重点中小学和非重点中小学这种划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一些地方所以会出现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分,与一些地方与官员的政绩思维有关。一些地方官员以本地有多少所重点学校、这些重点学校有多高的升学率与录取率为荣耀,于是为了满足这种片面追求政绩的心理,将大部分优质教学资源集中到某些学校,教育资金投入也向这些学校倾斜,从而加剧了“强校愈强、弱校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并因此导致中小学生不能接受到同等教学质量的教育,损害与破坏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实现。

我们进一步思考一下:重点大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建设一流的国家需要一流的人才,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什么才是一流的教育?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无弃人”“物无弃材”,这才是高明!建设一流的国家,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需要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方向,必须瞄准全体大众,而不是个别精英。

关注全民教育,一切为了孩子(而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效益,不是为了GDP),为了一切孩子(而不是重点小学的孩子,不是某些特长生),为了孩子的一切(不仅要考虑他们的现在,更要考虑他们的就业和发展等)。在现有的条件下,把所有的孩子都当作一流的人才去培养,让他们接受尽可能公平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一流的教育!

只要我们把整个基础教育抓好了,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会自然涌现出来,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建设”、去“打造”!

可以说,在现阶段把整个基础教育抓好了,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目前,教育公平的内涵大体有三个层次。

一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三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属于一小部分人,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才慢慢有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的认识。

幸运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教育不公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制定出一些解决措施。只要教育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推进,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相信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