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政策社会监测体系完善自我修复功能

建立政策社会监测体系完善自我修复功能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政策实施之前,为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尽量减少失误,监测主体事先预测可能发生与预定政策目标不一致的各种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前必须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民主、科学论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和专家的意见,从源头预防侵害群众利益,将可能成造社会矛盾纠纷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政策事后社会监测。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意志与利益,以权威形式规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遵循原则、实现目标的时间表和线路图,明确的工作方式、工作步骤和工作措施。政策具有标准化和强制性特征,实质是国家、政党、政治集团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

政策执行过程中,难免发生因为信息不充分、有限理性、既得利益偏好、意外事件等因素,使政策方案被误解、曲解、执行不当甚至滥用,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结果。因此,从制度设计和安排上,必须对政策执行过程加以监测,以保证正确的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实施,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确保收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政策社会监测是用来评估党委和政府制定政策产生社会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动态监测和记录政策运行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民间感受、政治影响及未来发展的走势。

政策事前社会预测。在政策实施之前,为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尽量减少失误,监测主体事先预测可能发生与预定政策目标不一致的各种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前必须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民主、科学论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和专家的意见,从源头预防侵害群众利益,将可能成造社会矛盾纠纷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事前预测评估是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管理的重要步骤和有效措施。

政策事中社会监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同步进行社会监测,观察、记录政策运行、变化轨迹和社会各界反映,一旦发现与原定政策目标不一致的地方,发现影响既定目标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立即反馈给政策决策机关,政府相关部门作出科学研判,提出修正方案和整改措施,及时果断纠偏,确保按预定方向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政策事后社会监测。政策实施过程结束后,把政策运行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原定目标、原则、任务、措施、要求作全面比较,系统回顾一项政策实施的全过程,对原定政策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关联性、延续性做出科学分析和判断,科学、理性地找出偏差和失误,实事求是地加以科学总结,为以后党委、政府和决策机关制定出台政策提供鉴戒,避免出同样偏差,力戒犯同样错误。

政策社会监测将采集到的各类信息,经过客观、公正、科学分析,作出综合评估,及时将政策执行效果反馈给党委、政府和政策决策机关,决策机关根据社会监测提供的政策运行“晴暑表”,及时作出科学研判,最终由党委、政府对政策作出科学判断,该坚持的坚持,该调整的调整,该完善的完善,该废止的废止。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没有一党私利,更没有一己私利,政策调整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意,使之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战略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