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东动乱成因探究

中东动乱成因探究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12月以来,中东各国相继发生动荡,由反对派发起的抗议示威活动此起彼伏,部分国家政府更迭甚至发生内战。中东各国动乱的特点不尽相同,但肇因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动荡各国的最高领导人,多为长期执政。此外,中东地区各国普遍出现了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的迹象,与集权、专制、言论约束、紧急状态等方面的政治桎梏矛盾日益突出。长期以来,中东地区的不安宁始终与大国角力息息相关,特别是受到美国中东政策的直接影响。

2010年12月以来,中东各国相继发生动荡,由反对派发起的抗议示威活动此起彼伏,部分国家政府更迭甚至发生内战。中东各国动乱的特点不尽相同,但肇因存在很多共同之处。总的来说,在动荡之初国内民众针对当权者发起的抗议,多是改善经济民生、民主化改革、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以及反美反西方诉求的混合;然而,随着动荡的长期化,动荡的影响使得各国内部其他社会矛盾(宗教、部族矛盾等)也开始显露,并上升到国家之间,加上外部势力介入,未来中东各国动乱可能进一步长期化、复杂化。

1) 中东各国内部经济社会矛盾激化

中东经济近年的增长未能惠及民生,贫富分化状况加剧。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加剧了这种分化程度。即使在个别产油国家,政府也没有更多关注全球金融危机后遗症的持续影响。2009年中东国家失业人数约1 700万,总体失业率达14%,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之一。失业率尤其是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中东国家的贫困率一直居高不下,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贫困率为28.6%~30%之间,埃及为41%,也门高达59.9%。中东地区总体上有6 500万人生活在贫穷中。另外,贫富分化现象也很严重。根据联合国公布的2008年各国基尼系数排名,中东国家除伊朗外,大都排在第90名之外。

2) 专治制度长期僵化

中东国家长期以来处于集权、专制和缺乏改革状态。动荡各国的最高领导人,多为长期执政。如本·阿里、穆巴拉克、卡扎菲等,执政时间长达数十年,长期统治容易导致政治体制僵化、独裁和腐败。政治僵化与腐败则推动利益分配的失衡,加剧了贫富分化和民众的不满。同时,一些国家宗教派别分化,宗教势力之间权力的纷争动摇了现行政府的执政基础。此外,中东地区各国普遍出现了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的迹象,与集权、专制、言论约束、紧急状态等方面的政治桎梏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各国抗议示威活动毫无例外都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诉求。

3) 美国中东政策负面影响积微成著h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的不安宁始终与大国角力息息相关,特别是受到美国中东政策的直接影响。近年来,美国的中东政策脱离现实,不顾阿拉伯民族的尊严,长期无视甚至侵犯阿拉伯世界的权益,例如,美国对伊拉克等国的公然入侵与颠覆,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纵容以色列的扩张和占领,操纵巴以谈判并偏袒以色列拒绝公正、全面的和平谈判,以及公开支持分裂势力分裂了实行伊斯兰教义的苏丹等,这些政策的推行激发和激化了广大伊斯兰世界阿拉伯民众的反美情绪,给各国反对派利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争取民众支持以可乘之机。

4) 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为了攫取中东的石油资源和地缘优势利益,长期插手中东国家事务,借着输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有意无意间在中东各国社会中散布了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中东国家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失去了对意识形态的整体控制,使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更加容易。另外,在中东动荡之前,西方一再鼓吹和宣传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支持一国反对派甚至是少数派通过示威、游行方式夺取政权,对中东动荡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

5) 外部势力的介入

2011年3月10日,法国正式承认利比亚反对派成立的利比亚全国委员会,并计划互换大使,从而成为首个承认利比亚反对派政府的国家。同时,对比美国近期对军事干涉的表态,英、法两国在安理会着力推动在利比亚领空设立禁飞区提案态度更加积极。出于自身利益和地缘安全考虑,自1995年的“巴塞罗那进程”以来,以法国总统萨科齐为代表的部分欧洲国家领导人试图推动建立一个包含欧洲、北非及部分中东国家的“地中海联盟”。而部分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如卡扎菲则公开拒绝并反对这一可能分裂阿拉伯世界的计划。在这次动荡中,相比埃及、突尼斯等国家,利比亚国内经济问题并不十分突出,却成为目前动乱局势最严重的国家,其外部势力介入的迹象相当显著。

6) 穆斯林教派冲突隐现

2010年3月之后,中东动乱的一个共性特征逐步显现:如巴林、沙特、利比亚、约旦此类穆斯林逊尼派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动荡形势趋于紧张;而穆斯林什叶派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如伊朗、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什叶派地区,受动荡波及轻微或形势稳定。另外作为什叶派的中心国家伊朗的地区影响力得到加强,被普遍认为是本次中东动荡的受益者。

20世纪下半叶,中东地区逊尼派为主体的国家大致分为两类,泛阿拉伯主义国家,如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及利比亚;以及逊尼派君主国家,主要是沙特、巴林这样的海湾国家,逊尼派占据着中东地区的主流,但自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中东地区的什叶派力量进入了上升轨道,什叶派在伊朗、叙利亚及黎巴嫩复兴并掌权。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什叶派也逐渐占据国内主导地位。

目前在巴林,动荡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什叶派民众与逊尼派君主统治的矛盾,什叶派成为试图推翻君主政府的革命者主体。2011年3月14日,为支持巴林逊尼派君主政府,以沙特为主的海湾合作组织派军队进入巴林,并与什叶派民众发生了冲突。对此伊朗总统内贾德发表谴责,同时国内舆论激烈;伊拉克的什叶派领袖以及黎巴嫩的真主党人,也声称此为“镇压”,并表示愤怒。逊尼派的沙特君主政府的军事干预,开了本次动荡不同教派国家军事干预的恶劣先例,可能将导致比利比亚内战更严重的后果,即中东动乱可能发展出以教派为特征的地区国家军事冲突,对此动向应密切跟踪。

同时,由于原逊尼派国家普遍对阿以和平持较为温和态度,现多遭到冲击,或被什叶派夺权(黎巴嫩、叙利亚)。什叶派的势力进一步上升可能恶化以色列的安全环境,并对阿以和平进程有所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