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者型探究“文化情境”

记者型探究“文化情境”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 记者型探究“文化情境”既然“英语节目主持人”这一从业集体是媒体传播领域中的一个职业分类,那么,这一从业集体的职业角色则是记者。也可以说,“城堡”是存在于“西方”的一种“文化情境”。简而言之,“英语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特点定式之一就是以“记者型”职业要求的素质来探究节目所涉“文化情境”,从而以超越只是“身临其境”的多视角进行所涉主题的诠释和呈现。

一 记者型探究“文化情境”

既然“英语节目主持人”这一从业集体是媒体传播领域中的一个职业分类,那么,这一从业集体的职业角色则是记者。这也是笔者在本章第三节里已经分析和论述的内容。虽然在今天的媒体传播领域里的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但是,就主导对外播放的“英语节目主持人”而言,固守一种职业分工而非集“采”、“编”、“播”于一体的记者综合体的话,就不可能完全透彻理解对外播放所要求的职业理念、原理和原则,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这一点,从以国际播放为定位的“英国广播公司”之“BBCWorld”中的从业人员的职业定位上可以看到,即便他们是以母语英语作为之职业用语的。但是,涉及对外播放时,每一位从业人员都是集采编播一体的“记者型”定位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具有对国际议题、事务的敏锐视野和思维取向。

根据笔者在国内外的实际工作操作经验、教训,为达成有效的媒体传播产品对外播放效应,“记者型”的职业素质引领每一位从业人员深入了解、正确理解、真实再现所涉异域“文化情境”的特质,即便是对于其自身的本土“文化情境”的探究,也是具有同样的职业要求的。只有这样,所播放的产品才能最大展现“记者型”在所涉“文化情境”中的所得、所获,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对现实的“文化情境”缺少实际的调研形成的“误解”、想当然引发的编辑“偏见”。以下的个案可更进一步地说明这一点。

个案-10:三进“哈姆雷特城堡”

1993年的初冬,笔者第一次来到闻名遐迩的、位于丹麦小城赫尔辛格的“哈姆雷特城堡”。由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及根据其改编的电影在国内被译为《王子复仇记》的影响效应,能够亲自来看看这一城堡还是很激动的。然而,现实的城堡与影片中的描写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加之现实中历史的铺垫,使得莎士比亚的戏剧更具有戏剧性而非现实性。但是,同时,又透过戏剧的特点展示了现实的真谛。这是笔者首次对这一城堡的反应。尽管那次到访被制作为一档时长三十分钟的广播纪实节目,但是,现在看来,还是偏于更多地“小资情调”的文学化描述。可以说,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中国版的一小节的展现。究其原因,是因为笔者当时没有以一个“记者型”角色来全面地进行调研,而只是以一个“朝圣者”的心态走近它的缘故。

1997年的秋天,笔者又一次来到“哈姆雷特城堡”。这次是以再观察、再理解的心态对其进行注目的。通过这次调研,笔者发现它在丹麦这一国家的重要角色及位置。同时,也认识到,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之重大。更重要的是,透过对现实历史背景中的“城堡传奇”与戏剧中的“城堡故事”的对比,发现戏剧中的各个人物已经是“西方”宫廷文化的“符号化”再现。也可以说,“城堡”是存在于“西方”的一种“文化情境”。加之与西方文化学者的讨论,使得这次的调研有了突破认识。再看“城堡”更感莎士比亚之所以被世界范围接受、欣赏的原因所在了。

2002年秋天,笔者决定完成在“城堡”拍摄电视纪实片的心愿,所以,再次来到“哈姆雷特”城堡。由于有了前两次的积累,笔者的拍摄聚焦方式、直播解说的语言组织以及背景音乐的使用,都近乎一气呵成。就是这样,整个过程持续近一天。如果说,最后完成的片子给受众以真切、追索、震撼的感觉的话,那要归结为:本片完全以“记者型”的心态和操作要求完成的。受众看到的是“记者型”的完全融入“情境”之中的画面,旁白部分由深刻理解后产生的真切感受的体现。当然,不能否认的是,本片呈现的是以中国文化视角结合“城堡”所负载的“文化情境”的诠释。与丹麦本土受众的诠释有出入的部分并不影响对其的真实再现,反而增加了受众的关注兴趣。这也是对外播放节目自身应有魅力的再现。

简而言之,“英语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特点定式之一就是以“记者型”职业要求的素质来探究节目所涉“文化情境”,从而以超越只是“身临其境”的多视角进行所涉主题的诠释和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