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前苏格拉底时代

前苏格拉底时代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格拉底早年是普罗泰戈拉的追随者,但后来背叛了他。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不是狭义的、道德意义上的美德,即不去行恶;美德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中实现真正的潜能。在苏格拉底看来通过“对话”,通过对诸如正义、勇敢、德行、真理、现实等概念的分析和澄清,我们就能洞见到确定不变的事物。苏格拉底的解释是:肉体折磨和死亡并不能阻碍幸福的获得,幸福接近于心灵的平静,良知和自尊。

2.1 简单即真诚命题的伦理开端:前苏格拉底时代

伯兰特·罗素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东西比希腊文明的突然崛起更令人吃惊,或更难于理解。(1)但是,对于希腊人,有一种很片面的看法认为,他们表现了一种可钦可佩的静穆,这使他们在不动感情的情况下,能够置身局外地来观赏热情,来观察热情所表现的一切美妙。其实,但大部分希腊人是热情的、不幸的,处于理智和热情的交战中。他们既有想象天堂的能力,又有创造地狱的顽强精神。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极致的:在纯粹思想上,在诗歌上,在宗教上以及在犯罪上。正是热情与理智的结合创造了他们的伟大。处在这种张力中的古希腊文明,产生了许多各异的哲学立场,他们中有些相互矛盾,却全部声称自己是正确的。当有些哲学家宣称水是本原,而其他哲学家称“无定”是本原,或气是本原;有的哲学家说本原有四个,有的说本原是有限多个。当这些五花八门的解释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逐渐产生了怀疑。这些答案中最多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但其他答案又错在哪里?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给它们一个合理的解释,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自然转向了人类思想自身,从对宇宙狂妄和无事实根据的沉思转向了对知识的怀疑,公元450年前后,也就是在孔子出生的100年后(在孔子和孟子之间),人自身成为关注的中心。此时,人对自身而言成了问题本身,哲学也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

对世界的五花八门认识,在公元前五世纪的第二个50年就遭遇了怀疑运动的消解。怀疑论者试图对产生这些杂七杂八认识的原因进行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次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智者”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81~前411)(2)。在《柏拉图对话录》普罗泰戈拉篇中,记载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这是一个有关认识论的命题,即事物不是以它们本来的面目向人们显现的,在任何时候都只是显现其某些方面或特性。如果我们从事物的一面来看,就是说事物都是复杂的。但是作为主体的人又希望使复杂事物简单化,于是有了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所谓追求真理就是使复杂的事物后面的本质显露出来的一种努力。但是,就显现于人们面前的事物而言,它一直被人在特定时候所处的环境或职责所决定。在任何时候我们的知识都以视角为条件,在视角的基础上建构知识。这一命题后来被发展为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其暗示了观察事物的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发挥说:“每个问题都有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即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存在着两个在同一意义上为真却又相互对立的主张。这样,普罗泰戈拉把人们对世界五花八门的认识归进了他相对主义的认识框架。

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影响了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前412)。

苏格拉底早年是普罗泰戈拉的追随者,但后来背叛了他。他的思想、道德的力量、简朴的生活、直言不讳以及过人的机智通过《柏拉图对话录》影响了后世。传说,有一天,苏格拉底在集市上闲逛的时候,看着琳琅满目的物品,突然愉快地大叫道:“啊,世界上竟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3)

苏格拉底最感兴趣的东西是认识论——借助对话澄清概念(下定义)——和伦理问题。在伦理问题上,他把驳斥智者派的怀疑论作为自己的任务,他承认有普遍的善和正当的价值规范存在。后人把他的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概括为:美德和知识的统一。一个确切知道什么是善的人也会去行善,同时也就获得幸福。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不是狭义的、道德意义上的美德,即不去行恶;美德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中实现真正的潜能。拥有美德的人会以恰当的方式去实现他的职能,人的美德在于各尽所能去实现人之为人的真正潜能。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即知识,知识包括对人自身的知识和人所处的环境的知识,具体包括三个部分:(1)有关是什么的事实的知识;(2)对应当是什么的规范性洞见;(3)对真正自我的洞见。

苏格拉底不是通过经验,而是通过概念的分析,去澄清那些关于自身和社会的模糊概念;但是光有知识还不够,美德还在于行为的正当,所以知识还包含了对目的和价值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是通过洞见获得的,即洞见规范和价值。但是这也还不够,人还必须洞见到真正的自己。对于什么是洞见,他认为那是朝他说话的内心的声音,他称之为神灵。这就表明,他不仅将他的哲学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且还建立在人可以通过直觉分享神的意向上。在苏格拉底看来通过“对话”(4),通过对诸如正义、勇敢、德行、真理、现实等概念的分析和澄清,我们就能洞见到确定不变的事物。洞见到这种确定不变,也就获得了幸福。

苏格拉底的反对者用这样的问题去反驳他的观点:你认为确切的知识可以引导出正当的行为,正当的行为必然导致幸福,你是正义的人,但是你却被判处了死刑?苏格拉底的解释是:肉体折磨和死亡并不能阻碍幸福的获得,幸福接近于心灵的平静,良知和自尊。通过辩证法显示出来的人类固有知识(5)的存在,证明我们具有不朽的灵魂——一种可以和肉体分开的实体,灵魂就是精神,精神可以和肉体分开而存在,精神不会因为死亡而消失。(6)所以在被判处死刑后他安然接受了死亡。他用无畏复归了简单、明净和永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