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主谓宾类[1+3]成语的韵律分析
主谓类[1+3]成语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上文中(3a)结构占比例较大,其特点是单音节主语后接三音节VP,其中VP由单音节V和双音节NP组成,如图9所示。
图9 主谓类[1+3]成语结构示意图
先看VP中的述宾结构,王洪君(2000)分析了三字组的韵律词、类词韵律短语和自由韵律短语在节律上的深层差异,它们分别是:
三音节韵律词(雨伞厂):(***)
三音节类词短语(小雨伞):(*^)(**)
三音节自由短语(买雨伞):*(**)
她指出,三字述宾的节律表达式“*(**)”的第一音节未加括号,表示它是未入节律结构的自由音节,这是端木三(1999)的提议。该音节(如“买雨伞”的“买”)在更大组合中不仅可以在音步界两边移动,还可以在较大的停延界两边移动,处理为深层未入节奏的自由音节无疑是很合适的。
王洪君、端木三等人的推断,恰好解释了这种主谓宾的[1+3]结构成语的韵律构成:以“将遇良才”为例,在VP内部,那么作为单字的核心动词“遇”则游离于整个VP的韵律结构之外,根据王(2000)的预测,在韵律上,它是自由成分,可以自由选择与它前面或者后面的成分结合[2],而在四字成语中,由于VP已占三字,那么留给主语的NP只剩一个音节,而作为游离于韵律结构之外的单音节“V”,则更倾向于选择与前字进行搭配,组成双音节的标准韵律词,而不是与后面的成分组合,形成超韵律词。这就解释了主谓宾式的[1+3]成语如何在韵律上实现了[2+2]的变化。
4.2.2 〔主[状谓]〕和〔主[助谓]〕1+3成语的韵律分析
上文(3b)和(3c)中所列成语,它们的结构如图10所示(状语和助动词均用I代表),与上文不同,此处第二音节为副词或助动词,它们在句法上更倾向功能词而非词汇词,对于这些功能词,由于其意义较虚,且在韵律上并不像词汇词那样声足调实,因此,它们在韵律上也常有“向前贴附”的特征(如“我往北走”,其变调规则为2323),因此,这些语段中的第二音节则有了向前贴附的倾向,变成2+2的韵律模式。
图10 [主[状谓]]和[主[助谓]]1+3成语的韵律分析图
4.2.3 关于“青出于蓝”
“青出于蓝”这类成语,由于介词与动词存在并入关系(参董秀芳,1998;冯胜利,2005),因此“出于”先行结合成一个句法词,因此无法再重新分析为2+2的韵律结构,只能保持1+3的韵律结构。
图11 “青出于蓝”的韵律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