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川德阳方言与成都话语音特征对比分析

四川德阳方言与成都话语音特征对比分析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饶冬梅内容提要:四川省德阳市与省会成都在地理位置上较为接近,二者在语音特征上相似度较高。我们将成都话看作地区通语,视为四川话的代表。德阳方言和成都话相比,今分化情况大致相同。
四川德阳方言与成都话语音特征对比分析_兼论成都话对周边方言的影响_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辑)

饶冬梅

内容提要:四川省德阳市与省会成都在地理位置上较为接近,二者在语音特征上相似度较高。本文选取重要语音特征22条,将德阳各区县方言分别同成都话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受山川地理、历史移民、行政区划及强势方言等因素影响,德阳各区县方言与成都话语言接触的程度有所不同,同时,部分语音特征在德阳方言内部也呈现出差异性地理分布。

关键词:德阳方言;成都话;语音特征;语言接触

成都为四川省省会,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我们将成都话看作地区通语,视为四川话的代表。同时,“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地区语言、文化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四川人普遍将四川话俗称为“湖广话”,因此我们又将成都话作为“湖广话”的代表。德阳属地级市,辖一区两县:旌阳区、罗江县、中江县;代管三市:什邡市、绵竹市、广汉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市中心距离成都约78公里,与成都在地理位置上距离较近,两地方言的地缘性接触密切。我们将德阳各区县方言音系与成都话做比较,选取若干条语音特征,运用相关统计方法计算得出德阳内部各方言与成都话之间的相似度,以看出其和成都话的异同,同时观察德阳方言内部各区县话存在的差异,并以此观察成都话对周边方言的辐射性影响[84]

一、德阳话与成都话语音特征对比

德阳话与成都话语音特征对比,见表1至表22。

表1 帮组字今读

帮组字在今德阳和成都地区的读音基本一致,并母仄声洪音今在成都德阳两地均有部分字读为了送气声母ph-,如“拔、勃、捕”等。

表2 古非晓组字的分混

由上表可知,德阳方言各点内部关于古晓匣组字的分混规律不尽相同,与成都话存在一定差异。成都话中,古非晓组字在-u韵前发生混读现象,韵母为-u时,晓组字声母读为f-。除旌阳、罗江话中非组字极少数混读为x外,旌阳、罗江、广汉、绵竹、什邡与成都话混读规律基本相同。中江话非晓组混读规律与成都话差异较大,晓组字今大多数混读为f母,但在-oŋ前非晓组字都读为声母x-。

表3 泥来母的分混

德阳方言与成都话泥来母分混情况同,泥来母洪混细分,分为l/n和ȵ两组。成都话中开合前读为n,德阳各区县方言读为l,我们将此处n/l看作音位的变体。

表4 知庄章组字今读

古知庄章字今在德阳地区和成都话中均已基本合流。旌阳话中存有少数翘舌音声母字。据肖娅曼[85](1994)、何婉[86](2008)等对成都话翘舌音声母的调查,一些翘舌声母字还在一部分老年人口语中遗存,但这些字存在及分布的情况较为复杂,且不稳定。

表5 见系开口二等字蟹咸江梗摄字

由上表可知,见系二等字在德阳话和成都话中均有部分字仍读开口呼,其中部分字文读音已腭化。

表6 船禅两母今读塞擦音擦音对比

船禅两母今在普通话中有送气塞擦音和擦音两种情况。德阳方言和成都话相比,今分化情况大致相同。个别字存在例外情况,如德阳方言中“慎”字在旌阳、中江、绵竹、什邡几点读为送气塞擦音声母,与成都话有差异。

表7 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

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在德阳方言中大部分字今读ŋ-声母,与成都话基本相同,但个别字在成都话中已经读为零声母字。

表8 疑影母开口三四等字

疑影母字开口三四等字读法,德阳成都两地基本相同。影母基本读零声母,疑母部分读为ȵ-声母,混入泥母。

表9 以云母及日母今读

由上表可以看出,以、云母字的今读在德阳、成都两地基本相同,日母字“肉”在德阳个别区县已缺少文读音[zu]。

表10 臻摄合口一三等端泥精组字

臻摄字今在德阳、成都两地部分端泥精组字无u介音,个别字在德阳个别方言点中受普通话影响,已带上介音u。

表11 假摄开口三等精组见系字

假摄开口三等精组见系,在德阳话和成都话今读表现基本一致,麻韵字大部分读为-ie韵,极个别字如“些”读为-i韵。

表12 流摄明母字

流摄明母字今读,德阳大部分方言点和成都话一致,大部分字读-oŋ韵。但中江一点今主要读为-əu韵,与成都话不同。

表13 蟹山摄合口一等端泥组

蟹山摄合口一等端泥组今在德阳各区县方言及成都话中都有u介音,读为合口呼。

表14 宕摄入开口三等(药)

宕摄入声开口三等字今在德阳与成都地区大部分读-io韵,个别知系字读-o韵。两地特征基本相同。

表15 曾一梗二开口入声帮端知见系字

曾一梗二入开口帮端知见系字在德阳各方言点今主要读为-e韵,韵母同成都话。其中,什邡、绵竹两点保留了独立入声,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例字看作是声调保持入声,韵母同成都话的标本。臻入声合口一三等帮知系端泥组部分字今在德阳、成都两点都读-u韵,个别字在德阳部分方言点中读为-o韵,尤其什邡、绵竹两地保留读-o/-ʊ韵的字较多。

表16 臻入声合口一三等帮知系端泥组

表17 深臻曾梗入声三四等开口帮端见系

深臻曾梗入声三四等开口帮端见系今在德阳成都两地部分读为-i韵,但均有部分字读-ie韵。成都话中体现出明显的新老异读现象,青年人中主要读为了-i韵,与北京音韵母相同。

表18 曾梗入合口三等见系、通入三等精组见系

这一组字在今德阳、成都两地方言中部分字今读-io韵,另有部分读为-y韵,向北京音靠拢。

表19 通入屋韵帮系

通入屋韵帮系字今在德阳大部分地区读为u韵,与成都话同。但什邡、绵竹部分字今读o韵,与果摄字混。

表20 遇合三今读

遇摄合口三等今在德阳大部分地区均读y,与成都话同。但中江一点缺少撮口呼,撮口呼字均读为齐齿呼,与成都话差异较大。

表21 咸山摄帮端组开口三四等字

咸山摄帮端组开口三四等字在今成都话中主要读为-ie韵,中江、绵竹、什邡三地韵母读音与成都话一致,而旌阳、罗江基本读为开口呼e,丢掉了i介音,广汉话处于由e向ie的变化过程中。

表22 古入声调今读

古入声在今成都话中无论清浊基本归入阳平调,德阳地区的旌阳、中江、罗江、广汉入声归派规律与成都话同,但绵竹、什邡话仍保留有独立入声调,调值大致为中平调。

二、德阳方言各点与成都话异同分析

我们以上一小节22条语音特征为线索,列表对德阳方言各点与成都话及北京音进行对比,以成都话的语音特征作为参照,德阳方言各点有与之相似的特征,即用“+”表示,反之用“-”表示,如果该相似特征较为模糊或呈现部分与之相似而部分与之不同,则用“±”表示。如表23。

表23 德阳话与成都话语音特点比较表

为了进一步比较德阳方言与成都话的相似程度,我们借鉴周及徐先生(2012)[87]所采用的“语音特征及权重数值表”中计算方法,将每一个方言点的相似度进行数字的统计,并转化为相应的数值,以期更直观地展现方言点之间的相似程度。如表24、25。

计算方法说明:

1.相似特征数:每两个方言之间,同为加号即为1个语音相似点,以此累计;

2.语音特点权重数值:由于在具体的语流中,声韵调出现频率不同,因此其在音系特点中所占比重也不同。纵观德阳方言与成都音系,我们将声调数定为5,声母平均数定为20个,韵母平均数定为36个,那么我们假设在36个音节的语句中,声韵调出现的概率大约为1.8∶1∶7.2。

3.计算出概率比之后,我们将在表中计入出现概率的权重数值。声母特点相似权重数值记为1.8,调类特点相同或相似记为7.2,韵母特点相似则记为1。

表24 德阳话与成都话语音特征及权重数值表[88]

表25 德阳话与成都话相似特征权重数值比较表

我们在上表中得到每两个方言之间相似特征的权重值。如两个方言点22条特征全部对应,那么权重值最大应为22+9*0.8+6.2=35.4。我们将上表中的数值与最大权重值相比,则可以得出方言点之间的相似度,简单计算列表如下:

表26 德阳话与成都话相似度表

从上表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一个较为奇怪的现象,即德阳方言与成都话相似数值都比较大,而与北京话相似数值却偏小。这主要是由于本次比较并不以整个音系范围来进行,而是重在选择德阳地区和成都话两地较为凸显的语音特征进行对比,相对去除了较多与北京话相同的特征,但计算时是以同一把尺子来衡量这几种方言的距离。因此,与北京话相似数值的计算不是一个绝对的相似值,而只是一个相对的参考值。从上表得出的数据可知,德阳六区县方言中,罗江话语音特点与成都话最近,其次是旌阳话,再其次为中江话、广汉话,相对语音特点较远的是绵竹和什邡话。这说明德阳话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另外也说明德阳地区各方言点与成都话的相似度并不完全与地理位置的远近成正比。从地理位置来看,广汉、什邡、绵竹、旌阳离成都直接距离较近。而中江、罗江离成都相对较远。但从语音特征的相似性比较结果来看,与成都话语音特征相似性大小依次为罗江>旌阳>中江>广汉>绵竹、什邡。

三、从对比结果看成都话对周边方言的接触及影响

我们注意到,广汉、什邡、绵竹三地离成都直线距离较近,但语音相似程度反而较远,影响这三地方言与成都话语音相似特征权重值最主要的因素为声调。其中,什邡、绵竹还保留有大部分入声字,广汉话中也还残留了极个别入声字,而邻近的成都话中入声已经消失,基本派入阳平调。由于声调的权重值计算中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数据中体现二者的相似程度的比例也相应受到影响。

为什么方言的相似性不按其地缘接触的远近成正比?在分析德阳各点方言与成都话相似度呈现差异的原因时,我们需要注意到成都市区周边的方言特征。成都周边的各区方言与标准的成都话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成都周边东北部的郊县,如郫县、新都、彭州、温江等地,其部分语音特征也同成都话有明显不同。因此,这些相对成都市区而言,与德阳地区更加毗邻的郫县、新都、彭州、温江等地的方言也与德阳方言有所接触,这种接触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都话作为地区通语对德阳方言的辐射影响。我们把地理位置位于成都城区外围的如温江、双流、华阳等地,以及成都与德阳之间的郫县、新都、彭州等地区称之为“低洼地带”或者“过渡地带”,这些地区虽然紧靠成都,但其方言特征与成都话有一定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入声调独立。因为这些区域所使用的方言并非典型的成都话,且与靠近这些周边地区的广汉、什邡、绵竹语言发生密切的接触。因此,从计算得出的数据看,这三个方言点与成都话的相似度并不高。但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成都的区域经济政治优势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而成都话所体现出的权威方言特性也越来越强,呈现以标准成都市区话为中心向区域四周辐射的效应,与之地理位置临近的方言可能会进一步受其影响,相似度可能也会越来越高。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注释】

[1]本文系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课题2014年重点资助项目“巴蜀考古研究要览”阶段性成果。

[2]周志清、陈剑、刘祥宇等:《四川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待版。

[3]陈剑:《文井江考古侧记》,《成都文物》2001年第4期。

[4]叶茂林李明斌:《宝墩文化发现新遗址》,《中国文物报》2000年7月12日第1版。叶茂林、李明斌:《四川崇州市紫竹古城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5]刘祥宇、周志清、陈剑、白铁勇:《四川崇州市紫竹古城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待版。

[6]杨洋:《四川大邑县盐店古城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待版。

[7]《宝墩再现300平方米以上大型房屋三星堆文明之谜待解》(光明日报记者牛梦笛、李韵),《光明日报》2014年5月5日。祝丹妮:《四川4500年前宝墩古城发现“豪华”生活建筑》,《成都日报》2014年4月26日。刘修兵:《宝墩遗址:4000年前的王者之城》,《中国文化报》2014年5月13日。《2014,穿越历史的旅行从未驻足》,《科技日报》2014年12月31日。

[8]《宝墩再现300平方米以上大型房屋三星堆文明之谜待解》(光明日报记者牛梦笛、李韵),《光明日报》2014年5月5日。《成都发现最早史前水利设施 比都江堰水利工程早近2000年》(驻四川记者梁娜),《中国文化报》2014年5月9日第1版。

[9]杨占风:《四川成都市郫县仪隆村新石器及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待版。

[10]陈剑:《四川松潘县东裕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待版。

[11]陈剑:《四川松潘县川主寺石嘴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待版。

[12]雷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201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资料,中国文物信息网,2015年2月13日。《三星堆考古发现最大商代单体建筑基址系王国宫殿》,新华社成都2014年2月26日专电(记者童方)。

[13]王浩野:《四川三星堆遗址城北惊现神秘“小城” 功能尚无定论》,《华西都市报》2014年11月21日。

[14]李晓东、危兆盖:《成都平原现商周聚落遗址:出土高柄豆或有古河道》,《光明日报》2014年8月22日。李倩薇:《成都平原再现商周聚落遗址 与金沙遗址同时期》,《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8月18日。

[15]杨占风:《四川成都市郫县仪隆村新石器及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待版。

[16]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青关山战国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5年第4期。

[17]《2013年考古成果丰硕各类项目异彩纷呈——“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会议纪要》,中国考古网,2014年4月11日。《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点评“十大”》,中国考古网,2014年4月12日。

[18]徐鹏章:《成都凤凰山西汉木槨墓》,《考古》1991年第5期。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凤凰山西汉木椁墓》,《考古》1959年第8期。

[19]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2014年第7期。

[20]《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点评“十大”》,中国考古网,2014年4月12日。

[21]张雷、刘志梅:《老官山汉墓医简选释》,《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年第3期。

[22]和中浚、赵怀舟、任玉兰、周兴兰、王丽、谢涛:《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体例初考》,《中医文献杂志》2015年第3期。

[23]梁繁荣、曾芳、周兴兰、谢涛、卢引科、王毅、江章华:《成都老官山出土经穴髹漆人像初探》,《中国针灸》2015年第1期。

[24]王天佑:《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战国秦汉墓群》,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待版。

[25]承蒙该项目考古发掘领队索德浩先生提供相关资料,特此致谢。

[26]索德浩:《四川崇州山泉村和泉水村宋墓》,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待版。

[27]易立、张雪芬、江滔:《四川成都东华门古遗址》,国家文物局主编《201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15年4月。易立、张雪芬、江滔:《四川成都东华门古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待版。记者李晓东、危兆盖通讯员鲁磊:《成都发现隋代摩诃池遗址证实古籍描述成都古代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光明日报》2014年5月26日。本报记者吴运亮:《成都市区发现唐代院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28日第601期。《东华门遗址各朝代遗存一览》,《华西都市报》2014年8月19日。

[28]易立、张雪芬、江滔:《四川成都正科甲巷唐宋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待版。吴晓铃:《成都正科甲巷挖出唐宋街坊,证实红星路古为城市中心》,《四川日报》2014年11月18日。

[29]易立、张雪芬、江滔:《四川成都下同仁路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坑》,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待版。曾江、吴运亮:《成都新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引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28日。记者李晓东、危兆盖,通讯员雷建:《穿越千年南朝佛像多蜀籍——成都发现100余件南北朝佛像》,《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5日09版。

[30]姜铭、玳玉、张倩、何锟宇:《新津宝墩遗址2009年度考古试掘浮选结果分析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9)》,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1]闫雪、姜铭、何锟宇、白铁勇、左志强:《新津县宝墩遗址2013、2014年出土植物遗存分析报告》,《成都考古发现(2013)》,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2]陈涛、江章华、何锟宇、杨洋等:《四川新津宝墩遗址的植硅体分析》,《人类学学报》2015年第2期。

[33]黄明:《新津宝墩遗址古地理变迁的初步研究》,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34]江章华:《成都平原先秦聚落变迁分析》,《考古》2015年第4期。

[35]冉宏林、雷雨:《浅析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城址特征的变迁》,《四川文物》2014年第3期。

[36]杨茜:《古蜀文明主要城址迁移与气候变迁的相关性研究》,《四川建筑》2015年第3期。

[37]付顺、李奋生、颜照坤、郑月蓉:《成都平原全新世气候变迁与古蜀文化演进相关性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8]王涛:《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文化发展与人地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39]孙杰:《金沙遗址出土卜甲的修复》,《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年第1期。

[40]张擎:《金沙遗址黄金面具揭秘》,《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30日第7版。

[41]杨颖东、何秋菊、周志清、崔剑锋:《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出土漆彩绘陶的分析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4年第2期。

[42]肖嶙:《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棺木保存状况的初步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年第2期。

[43]原海兵:《楚人后裔的天府之殇:生物考古视角下的老官山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8日。彭亮:《老官山汉墓M1墓主是“高富帅”出身望族身高近1米7》,四川新闻网,2014年9月23日。

[44]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4D15)研究成果之一。

[45]〔美〕王德威:《如此繁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46](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02页。

[47]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22页。

[48]同上,第327页。

[49]刘晓东等点校:《二十五别史10华阳国志》,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7页。

[50]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34页。

[51](汉)刘向:《战国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84页。

[52]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38页。

[53]同上,第344页。

[54]冯广宏主编:《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先秦至清代》,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241页。

[55]顾朝林:《人文地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5页。

[56]熊茂洽、曹诗图编著:《〈水经注疏·江水〉校注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57]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32页。

[58]同上,第351页。

[59]同上,第344页。

[60](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02页。

[61]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43页。

[62]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53页。

[63]同上。

[64](汉)司马迁:《史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3页。

[65]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53-354页。

[66]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309页。

[67]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52页。

[68]同上,第349页。

[69](汉)班固:《汉书》,岳麓书社,2008年版,下册,第1347页。

[70]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47页。

[71](清)梁章巨撰,穆克宏点校:《文选旁证(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0页。

[72]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48~349页。

[73]同上,第346页。

[74]同上,第339页。

[75]同上,第338页。

[76]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34页。

[77]同上,第359页。

[78]刘昫:《旧唐书》,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487页。

[79]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78页。

[80]同上,第336页。

[81]同上,第337页。

[82]同上,第340页。

[83]基金项目:2015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成都平原及周边丘陵交界地区方言地理学研究”(编号:SC15C036);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中心2015年度项目“成都平原地区方言演化与接触研究”(编号:QYYJCQ1509);西华大学2014年度校级重点项目“接触视野下的四川德阳方言研究”(编号:zw1410730)。

[84]德阳六个方言点的语音材料为笔者本人亲自调查所得,四川师范大学周及徐教授校音,运用“TFW”及“方言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成都一点的语音调查材料使用何婉《四川成都话音系词汇调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北京话语音材料参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

[85]肖娅曼:《关于成都话语音的两项调查》,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4年

[86]何婉:《四川成都话音系调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7]周及徐:《从语音特征看四川重庆“湖广话”的来源——成渝方言与湖北官话音系特点比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3期。

[88]关于表中“加权的相似特点条数及加权值”一栏的计分说明:由于前一栏已经对相似条数按每条1分合计,因此第二栏加分主要对1到9条声母部分的相似条数再乘以概率比,如“成都-旌阳”,声母部分有8条特征相似,第一栏已计入8分,按照1.8的概率比,那么第二栏就加8*0.8=6.4;由于声母部分第四条特征由于第一栏已计入0.5分,第二栏再加0.5*0.8=0.4;声调部分概率比7.2,由于第一栏已经计入了一分,那么第二栏中再加上6.2分。第三栏总计前两栏得分。如果两个方言点所有特征均相同或相似,那么权重值最大为22+9*0.8+6.2=35.4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