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乡村旅游在青山绿水中“掘金”

乡村旅游在青山绿水中“掘金”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域推进 确立石家庄乡村旅游品牌“绿野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石家庄市旅游局编制完成了《石家庄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太行红色圣地,滹沱魅力乡情”的石家庄市乡村旅游市场品牌,提出将石家庄市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省内著名的综合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元氏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设立了工农业旅游专项资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行动。
乡村旅游在青山绿水中“掘金”_跨越:幸福石家庄逐梦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旅游一手牵着农民,一手牵着市民;一手托着农村,一手托着城市;一肩挑着一产,一肩挑着三产。乡村旅游成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十二五”期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将发展乡村休闲游与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山区综合开发等相结合,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从而走出一条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新路子。

全域推进 确立石家庄乡村旅游品牌

“绿野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关于乡村的记忆。它们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寄托着遥远的乡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市民开始追求乡村恬静的生活。随之,乡村游日渐火爆,摘农家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畅享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成为一种健康时尚生活的代表。

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石家庄市旅游局编制完成了《石家庄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太行红色圣地,滹沱魅力乡情”的石家庄市乡村旅游市场品牌,提出将石家庄市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省内著名的综合型乡村旅游目的地。总体布局为“三区一环两带、十四集群三十个核心点”:三区指中部环城综合游憩、西部山水村落观光休闲、东部平原农耕文化体验三大主题功能区;一环指环绕石家庄市区的周边乡镇,结合环城游憩带的建设,打造石家庄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战略布局上的双中心环城区域,形成驱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地带;两带指沿石家庄西部纵穿南北的太行山脉、中部横贯东西的滹沱河流域,发挥其山、水、人文、农业景观等核心优势,打造石家庄市两条乡村旅游发展的黄金带;十四个发展集群指整合石家庄市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考虑空间分布、交通区位、市场条件、产业基础等要素,确定全市重点发展的14个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构建区域乡村旅游优势品牌;三十个核心点指依据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选取30个石家庄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节点重点培育,打造全市乡村旅游的亮点、特色点、示范点,点上快速突破带动面上稳定推进。完成了《石家庄市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石家庄市旅游小镇暨慢城慢镇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

荣国府赏春

同时,石家庄市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宣传的大盘子进行了一系列媒体宣传、活动策划和专题推介。策划组织了“石家庄旅游进北京社区”活动,并在北京市近百个车流量、人流量较大的公交候车亭,投放了石家庄旅游宣传广告,吸引北京市民赴石旅游,进一步提升了石家庄作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影响力。

近年来,赵州桥、五岳寨、东方巨龟苑、抱犊寨等10多家相关景区为广大市民提供惠民优惠措施;藁城区举办“中国旅游日惠民活动”启动仪式暨国御温泉“夏季快乐之旅”推介会。全市23家景区实行了半价或免门票惠民活动,惠民利民,方便市民出游;赵县梨花节、新乐伏羲文化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到农村旅游休闲,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同时,石家庄市陆续培育推出了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景区接待服务型、古村名镇民俗文化景观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旅游城镇建设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了驼梁—五岳寨、西柏坡—天桂山—水—温塘—东方巨龟苑、井陉名村古镇、元氏—鹿泉西部山前、赞皇嶂石岩—棋盘山、栾城—藁城—晋州—赵县等乡村旅游片区。

赵州桥

快速推进 与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结合

为了将乡村旅游发展推上快车道,石家庄市旅游局加大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与石家庄市农业局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合力推动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元氏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元氏县、栾城县、平山县荣获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平山县沕沕水生态观光园、鹿泉区紫藤西山庄园、灵寿县幸福小镇生态观光园荣获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

设立了工农业旅游专项资金。为促进我市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市旅游局与财政局联合,连续四年从石家庄市级旅游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奖补乡村旅游点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和星级农家乐,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石家庄市着力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品牌打造、特色商品开发、素质和服务提升四大工程,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促进了省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日趋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全面提升。

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行动。坚持农游有机结合,突出“游”的特色,依托田园风光、自然山水、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农事体验等资源,对现有农业园、观光园区进行升级改造,重点完善了各类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并加快打造了一批融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先进农艺、科普旅游、观光采摘、餐饮购物、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科技型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园区;加快发展了一批突出农业自然环境、田园生活、农事体验、农家餐饮、农耕文化等主题的休闲农庄;围绕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加快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深、高效生态的创意农业园,更好地满足了市民游客的旅游需求。

行唐牛王寨春看满山杏花

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工程。创建了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培育了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同时,包装提升了一批乡村旅游踏青赏花节、蔬果采摘节、传统文化庙会、优质农产品展销等节庆品牌,整合推出了贯穿全年的石家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嘉年华活动,实现了“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加强与旅行社的对接,策划了一系列适销对路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石家庄客源市场进一步培育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商品开发工程。石家庄市积极鼓励支持各县(市、区)依托民俗文化与资源优势,设计开发地域文化特色浓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游特色商品,挖掘开发了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传统文化特色的工艺作坊。积极鼓励生产企业注册产品商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设计特色独具的产品包装,争创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积极鼓励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不断丰富拉长产业拓展链和服务延伸链,形成产业联动效应。

藁城生态观光园

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素质和服务提升工程。除了星级示范创建、品牌打造、特色商品开发,近年来石家庄市旅游、农业部门还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作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开展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头人、经营者、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安全卫生、导游讲解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和实务技能。同时,以旅游餐饮、旅游交通、旅游设施等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全市旅游安全服务体系,让游客看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

截至2016年6月,石家庄市共有国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家,其中,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河北省四星级农家乡村酒店2家。这些示范点极大带动了石家庄市的乡村旅游发展。

星级评选 让乡村游走向规范和特色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由于满足了人们走进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而备受青睐。石家庄山水田园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热情淳朴,农家乐接待形势火爆,并呈现出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走进乡村。农家乐已经成为我市乡村旅游的主力军、休闲旅游的新热点、旅游扶贫的新引擎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关精神,推进石家庄市农家乐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农家乐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石家庄市相继开展了两次星级农家乐创建评定工作。目前石家庄市已有62家农家乐挂星,其中,2015年底评出星级农家乐55家,40余家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2014年,石家庄市旅游局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石家庄市实际,经过实地调研,在认真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石家庄市星级农家乐评分标准(试行)》,并于2014年在全市启动了全市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2014年石家庄市共评选出西阁庄园楼宾馆等10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为石家庄市首批星级农家乐。2015年,石家庄市继续开展了星级农家乐创建工作,共评定出55家星级农家乐,目前石家庄市共有星级农家乐62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目前石家庄市已经形成了西柏坡、嶂石岩、驼梁—五岳寨、天桂山—水、温塘、苍岩山、鹿泉和元氏西部山前等农家乐聚集区。各星级农家乐经营者积极策划各类活动:鹿泉区紫藤家庭农场举办了“西山那么美,最爱紫藤园”活动,灵寿县仙凤庄园举办了“万人红薯主题农家游”活动,还有不少农家乐新增了推碾子、磨豆腐、垂钓、田间农事、赏花摘果等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体验。

石家庄市农家乐发展风生水起,接待火爆。仅赞皇县嶂石岩核心景区内的嶂石岩村就有农家乐79家,占全村总户数的43%,农家乐从业人数达600多人,占全村人员的95%以上,该村人均收入是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5倍。

如今,农家乐已经成为我市乡村旅游的主力军、休闲旅游的新热点、旅游扶贫的新引擎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有力拓展了农民就业渠道,使他们离土不离乡,就地致富奔小康。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与旅游的互动,提高了农业和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石家庄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挖掘整理 将文化与乡愁深度融合

石家庄市深度把握城市人“怀旧、归真”的心理,大力开发古民居客栈、院落酒店、乡村会所等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改造提升内涵,使农村这一发展中的“老包袱”变成了“乾坤袋”。

典雅简约的古式灯,别具一格的卵石路,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在井陉梁家村,新村旧落交相辉映,美丽乡愁正在成为富农的新起点。

乡村民间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各种特色鲜明的民间工艺。石家庄市旅游、文化部门将这些濒临失传的农村老手艺、老绝活、老习俗等进行全新包装升级,为游客提供乡村生活体验,鼓励游客走出房间主动参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

正定县高平村是范仲淹的出生地,电影《地道战》的原型村之一。该村依托范仲淹思想脉络和地道战精神轨迹两条主线,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挖掘工作,旨在让历史文脉得以传承,使革命传统得以弘扬。

同时,石家庄市用创新的手段,再现部分村庄的历史原貌,使得历史文明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展示。

这些被保护下来的传统村落,正是石家庄多元文化在生活细节中的微缩体现,也是我们身边“活的博物馆”,它承载着城里人的记忆,牵挂着城里人的“乡愁”。也成为吸引城市人走进乡村的一大优势。

2016年,石家庄市以平山县西柏坡村、前大地村、正定县塔元庄村、栾城区柳林屯村、鹿泉区山后张庄村、赞皇县嶂石岩村、井陉县大梁江村、行唐县神树村等14个“河北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西部山区占8个村)为重点,加大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力度,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原则,省、市旅游局补助部分规划编制资金,开展了14个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全部通过评审。这些乡村将逐步成为石家庄市乡村旅游的样板村、精品村和示范村,引领带动广大农民打开致富的门路。

正定古城——开元寺

让贫瘠太行山系上致富金腰带——河北平山县葫芦峪蹲点采访记

本报记者 徐如俊 雷汉发

农历正月初五,记者一行从北京出发,来到有着太行山门户之称的平山县王坡乡葫芦峪蹲点采访。

汽车跨越滹沱河后,进入蜿蜒而上的山间小道。尽管这里山势极不平坦,但映入眼帘的却是生机勃勃,有着10多处大大小小不等的蓄水塘坝,有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更有那层层叠叠、直插山顶的“绕山转”梯田。在这些梯田之间,一排排等行等距果树傲风而立,粗者有如碗口,细者刚过拇指。尽管正值数九严寒,但蓬勃向上的气息已经跃上枝头,只待春来就可迅猛生长。

在山间的一处工舍中,我们住了下来,与这里的开发者进行深度探讨交流。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是一个以政府规划引导,企业投资建设,科研单位加盟推进,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处山区综合开发产业基地,远期开发面积将达到20万亩,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土地、山场流转5万亩。”正在这里蹲点调研的平山县县长董晓航向记者介绍说。

园区的投资者是民营企业家刘海涛,在平山百姓的心中,他已经被公认为太行山科学开发的探路者和引领太行山百姓致富的带头人。在董晓航的带领下,我们在山场中找到了这位身材魁梧的垦荒者。

走在梯田中间的石阶上,刘海涛非常豪爽地打开了话匣子。

“我是葫芦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这里属于太行山浅山区,由于大多数山场都是片麻岩,如果不经深度开发,要么就是寸草不生,要么刨出一点有限的土地也都是望天收的旱地,每亩地产出农作物五六百斤就算好年景了。因此,这里的百姓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从小到大都梦想着改变家乡的面貌,但过去一直苦于既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经过这些年在外打拼,不仅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同时又跑了世界上60多个国家考察现代农业,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2007年我终于发起成立了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经过几年探索,刘海涛找到了一条以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集中发展优质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同时辅以林下特种种植和养殖,推动普通自然农业向种养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转化,使得山场开发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进行大规模的山场开发,投资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农村土地山场一般都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农民手里,企业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面对记者的提问,刘海涛先是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看品种效益。目前园区从农民手中流转一亩现成土地的成本大约为每年1000元,开垦一亩荒山的成本投入约3万元。在河北农大和河北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刘海涛把公司的主打品种确定为薄皮核桃。这种果树栽种当年即可挂果,第四年亩产就可达到150公斤,按照去年的行情算,收益约8000元。

除去各项成本3000元,纯收益可达5000元,对于流转土地,进入第四个年头,就能开始盈利,对于开垦荒山,10年能够收回成本,这还不算树下种养、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等方面的收入,从经营角度看,企业的远景效益是可观的。

至于如何破解一家一户土地、山场分散所有与企业集中连片开发的矛盾,刘海涛说:“我们因地制宜采取了‘股、租、购、换’4种模式推进土地进行流转。‘股’就是入股,对于分配到户和大户承包的荒山、荒坡,邀他们以地入股,实现最低保障之下的按股分红;‘租’就是租用,对园区内的一些沟岔土地,每亩按质计价给予土地所有者每亩600元到1200元不等租金;‘购’就是购买,对于目前由集体经营的荒山,经过评估协商,由公司一次性买断使用权。‘换’就是置换,对于执意愿意自己种地,既不入股又不出让的农户,经协商后将其在项目区内的土地置换到项目区外,且交通便利、靠近村庄的地方。就是通过这种既灵活又适用的措施,我们公司目前已经取得了9个村的5万亩荒山荒坡的使用权,为公司化、规模化开发利用山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搞山场综合高效开发,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是重中之重,而要得到群众拥护,让群众在开发中得实惠又是关键点。刘海涛说,为了破解这个问题,他们园区摸索出了一条“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方式,将农民利益与园区利益拧成一根绳。“大园区”就是依托公司对荒山荒坡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建设、统一管理规范、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小业主”就是在“五统一”的基础上,以50亩为单元,由农民公开承包、分片包干,通过个性化、多样化种植提高收益。同时,当地农民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实现了不离家门创业,不出村庄打工。目前,葫芦峪园区已经通过这种方式,使当地1000多位农民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

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记者走访了项目区内多个村庄、多户农民群众。在下峪村农民刘明芳宽敞的客厅中,这位62岁的汉子一边给我们端茶、让烟、让果,一边给记者介绍说,“俺家共有21亩耕地和250亩荒山,在过去20多年中,自己一家人辛辛苦苦地耕作,每年收益不过一两万元,而自打前年俺家将土地和山场全部以入股形式加入了农业园区,家庭收益立时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因为园区给予的条件是在入股土地没有收益前,每年给予不少于5万元的保底分配,而土地达到收获期后,按照个人与公司三七开的比例进行分配。这样一来,不管土地有没有收益,俺家5万元固定收入都没跑,而在土地入股后,家里人立时成了园区的合同工,一年下来,收入也不下5万元,两项相加,每年能比过去多上五六倍,海涛真是俺们农民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西王坡村农民李军海告诉记者,自己一家能致富,全得益于“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方式。他对记者说,“俺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过去总认为勤劳能致富,开过山、打过工,做过小买卖,可是干啥啥不行。去年得知葫芦峪公司搞‘大园区、小业主’,可以到园区承包果园进行管理,在获得管理费的同时,搞林下兼作的收益可以归承包者所有,觉得这是一项不错的营生,一下到园区承包了10个单元500亩土地的管理权。按照每亩地40棵核桃,每棵核桃每年给予20元管理费的标准付劳动报酬,俺一下获得了园区40万元管理费。在管理果树过程中,俺在果园中进行林下间作栽种了板蓝根、丹参、花生等品种,又增加收益10多万元。除了平常雇工和种子肥料等生产成本共计20万元左右外,自己净挣30万元,这一年收益能顶上过去好几年。”

专程到这里开展技术咨询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对记者说,进行大规模山场综合高效开发,必须具备4个重要支撑,这就是政府支持,企业投资,科技支撑,群众参与,可以说是缺一不可。太行山区绵延千里,与葫芦峪相同地形地貌的区域少说也有1500万亩左右,凡是28度以下的荒坡均可进行整合开发。按照一亩荒地开垦四分良田计算,能够开垦良田400万亩。整个河北28度以下的山场有4000多万亩,如果都能得到有效开发,可增加耕地1000多万亩。如果这些耕地都能与葫芦峪一样建成每亩纯收益可达4000元到5000元左右的高产田,其效益绝对不会比平原地区耕地差,这就等于给太行山区系上了一个既有显著生态效益,又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金腰带。

李保国接着说,进行山场综合高效开发,不仅需要大面积流转土地,大规模资金投入,同时需要成熟的技术支撑和众多的群众参与。比如,要把大片荒山变为小到中雨能蓄,大到暴雨能排,干旱时节能灌的旱涝保收林地,需要大型机械,需要每亩投入2万元到3万元资金。建设一座大型塘坝,至少需要几百万元投入。这是一家一户农民开发不了的,他们既承担不起资金压力,也缺乏技术支撑,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一遇自然灾害,就会得不偿失。葫芦峪依靠4个支撑,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截至2013年底,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已经累计投入资金2.556亿元,完成造地1.35万亩,栽植优质核桃48万株,其中水源保障系统就建设了11座蓄水总量55万立方米的塘坝,6口备用水源机井,18座扬水站、31个蓄水池与之配套,并通过输水管道延伸到每棵树苗,使得林木栽植成活率达到95%以上,补种后成活率达到100%。

正在记者与教授热烈探讨时,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闻讯赶到了现场。他告诉记者,葫芦峪的开发是成功的,它不仅获得了山区群众的广泛拥护,也得到了省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葫芦峪被确定为山区综合扶贫开发的典型。

记者蹲点采访结束之际,一场中雪把太行山区装点成了一片银色的世界。俗话说,“牛马年,好耕田”,有了这场瑞雪的润泽,相信葫芦峪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经济日报》(2014年2月10日0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