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七岁梦想当记者

十七岁梦想当记者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父亲陈炳耀,字尊宗,1947年11月14日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市南溪镇大陇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与爷爷陈章术、祖爷爷陈文仁一样,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我们总是起早贪黑,到田园里忙这忙那。“就是有明末清初岁进士陈伯盛,清朝封赠官阶正三品武义都尉陈月初、正五品武德骑尉陈鸣凤,有早期参加共产国际、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陈宁,有抗美援朝烈士陈景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陈树成……”

1986年夏天,十七虚岁的我就梦想当记者。

这个梦想的产生,来自田间干活时与父亲的一次闲谈。

父亲陈炳耀,字尊宗,1947年11月14日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市南溪镇大陇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与爷爷陈章术、祖爷爷陈文仁一样,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他只读过四年书,没多少文化,常年与土地打交道,以种田为生,养家糊口。母亲刘香、大姐陈咏君、大哥陈泳辉、二姐陈泳华、妹妹陈粉华、弟弟陈咏群和我,经常到田里帮忙干农活,如插秧、种麦、种菜、种柑、种李、种甘蔗、种甘薯、种木薯、种淮山和种花生等。我们总是起早贪黑,到田园里忙这忙那。根据不同农时,从事不同农活。每种农活,都有多个环节的事要做。我们时而整地,时而播种,时而除草,时而浇水,时而施肥,时而喷药,时而采收,乐在其中。

1986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夕阳西下,菜园生辉。山风拂面来,凉意心中生。我和父亲在村里狗头菜园地里一边拔草一边谈话。

“咱们大陇是怎么来的?”我问父亲。

“听老祖公说,大陇先祖是从福建莆田迁入潮汕(州)后,由南溪公社竹浦乡迁来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父亲回答说,“因为先辈人认为这里是一大片的田垄,所以称‘大垄’。后来,乡里人觉得‘土’字旁‘垄’与‘阝’字旁‘陇’同音,且大家又比较喜欢‘阝’字旁‘陇’,所以就用‘大陇’。不同时期,对‘大陇’的叫法有所不同,如‘大陇乡’、‘大陇寨’、‘大陇管区’和‘大陇陈’等。”

“大陇一直就是纯农乡村吗?”我好奇地问。

“在我的印象中,大陇就是一个以种田为主的农业村。村里到处是山地、旱地和水田,以前主要是种植水稻、甘薯、小麦、甘蔗、松杉等,现在主要种植蕉柑、甘薯、淮山等农作物。当然也有榨糖厂、灰窑厂、砖瓦厂、柑厂,以及养鱼、养猪和绣花等工农副业,不过都不成什么大气候,大家主要还是靠种田为生。”

“我觉得我们农村人都很勤劳,人也很好事,”我接过话说,“可从来没听说过有记者来采访报道。”

“是啊,我们农民就是没人来宣传!”父亲用抱怨的口气说。

“我们村有过什么较有名的人物没有?”我不解地问。

“就是有明末清初岁进士陈伯盛,清朝封赠官阶正三品武义都尉陈月初、正五品武德骑尉陈鸣凤,有早期参加共产国际、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陈宁,有抗美援朝烈士陈景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陈树成……”父亲兴奋地说,“大陇属红色游击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大陇有华侨吗?”我又问父亲。

“大陇华侨较少,大陇又不是那么大。”父亲说,“以前,大陇人大多都是在乡里务农,外出发展的人很少。许多人文化水平较低,有出息的人也很少。现在,随着大家对教育的重视,大陇人也较争气,出现了人人敬仰的大学生。你看,人家陈俊才今年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多荣耀!”

“我以后也要上大学。”我坚决地说,“争取当一名记者,为我们大陇争光,也为我们农民说话!”

家乡仙灵岩景区红心石刻表明坚如磐石的记者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