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畔传来的消息

湖畔传来的消息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慈溪内里有文气,而且源远流长。高翥少有奇志,但其志与举业无关,他给出的文学理想无疑是非功利的,非物质的。光绪《慈溪县志》载,白湖诗社叶氏族人结集作品有32种近80卷,在文坛传为佳话。于是,当我翻开厚厚四卷即将付梓的《慈溪作家文丛》,我心中便滑过湖水的声音。这些湖水滋养的慈溪人,他们在不断地书写。

一直有消息传来

同物质有关

他们告诉我

天堂的景象

如远方出现的海市蜃楼

…………

这是一位作家写给慈溪的。慈溪,给人的印象是:富,是关于物质的。其实,只要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物质只是慈溪的外壳。慈溪内里有文气,而且源远流长。

从南宋走来,历史不过一挥手,文化却在这块海水浸泡、湖水滋养的土地上日益积淀。登临虎屿山,高楼掩映中,文昌阁层楼三叠,飞角翼然。文昌阁始建于何时已无可考,但我们确切地知道,清初这里建起了浒山书院,嘉庆年间文昌阁已耸峙于虎屿山,这是有志可证的。当年有识之贤者集修文昌阁,倡一地重文之风,后虽屡经废举,但崇文尚礼之风一直未颓。虎屿山曾是浒山卫所的制高点,文昌阁建于虎屿山上,其状若飞高于市井。文昌阁的高是被强调的,它是一种精神理想被物化的象征。我以为这种追求的高度与高翥的“少有奇志”应当是一致的。

滋养文采的还有白湖。清中叶在鸣鹤叶氏族人中出了不少文学发烧友,由士子叶炜发起成立了一个草根文学社团,名“白湖诗社”。诗友们常结伴泛舟白湖,面对秀丽的湖光山色,“运斗以酌,扣弦而唱”。白湖诗社自乾隆末年至道光二十年,历时40余年。光绪《慈溪县志》载,白湖诗社叶氏族人结集作品有32种近80卷,在文坛传为佳话。

白湖之水清兮,可以明我目;白湖之水深兮,可以静我心;白湖之水灵兮,可以润我诗。湖水的净洁清明孕育出一代代才子闻人。在当今诗坛,都知道台湾有个大诗人叫辛郁。辛郁原名宓世森,他的根在今观海卫镇宓家棣,正邻杜、白两湖。读他的《风》:“在浓荫中这风藏起/它的身影 我的歌/遂深深陷入/一首苦涩的诗的核内”,如晤彼岸的诗人。他从家乡的湖畔出发,跨越一条海峡,而家乡始终在他心里。1988年9月,辛郁回乡探亲,此后多次携妻带儿回故乡寻根问祖。湖水清清,是诗的源头,文的源头。慈溪文化源头很远,远至宋、唐、汉或者更早;流程很长,从湖畔出发,对流各地——正所谓源远流长。

有一位“老慈溪”人,他叫应修人,现代著名诗人,1922年在杭州成立我国第一个新诗社,以“湖畔诗社”名之。我想,修人先生大概知道,在清代鸣鹤叶氏族人中有过一个“白湖诗社”。或许,他就觉得,湖水的灵动是可以滋养诗情的。有谁能忘得了这一泓清水?于是,余秋雨回来了,上林湖畔的老屋还在;冯骥才回来了,回到慈湖寻根。哦,清清的湖水,滋养了人,也滋养了诗情,滋养了文采。

于是,当我翻开厚厚四卷即将付梓的《慈溪作家文丛》,我心中便滑过湖水的声音。这些湖水滋养的慈溪人,他们在不断地书写。他们写下感动,写下激奋,写下痛楚,写下思索。他们在延续文脉。他们在远离浮浅。他们努力追求心灵的富有。也许当下他们只是一滴平凡的水,但是那么多水滴,终将汇成溪,汇成湖。我相信慈溪的文化未来,将如湖水一般绵绵不绝,清澈深邃,并折射出光的五彩缤纷。

2009年春天,著名作家陈祖芬又一次来到慈溪,以前是为“报告”慈溪经济而来,这次是参加慈溪文学作品研讨会。陈祖芬开口就说:以前,我说慈溪人人都是老板;今天,我突然觉得,慈溪人人都是作家。陈祖芬老师道出了一个事实:慈溪人真的很爱文学。

请允许我仿照开头引用的诗句,写下几句话:

一直有消息传来

不仅仅关于物质

他们告诉我

湖畔的风景

还有像湖水一样灵动而源长的故事

…………

(《慈溪作家文丛》:杭州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