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英敛之慧眼识珠

英敛之慧眼识珠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那时年轻女子没有家人陪同私自外出,往往被认为是不守本分的。这封信恰巧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其娟秀的笔迹和通畅的文字表达,令敛之赞叹不已。当方夫人告知贤锡的身世后,英敛之决定到旅馆亲自会一会这位有着不凡经历的女子。英敛之早已闻知“淮南三吕”的大名。1902年,敛之还将两人唱和的两首诗发表在《大公报》上。

塘沽是长芦海盐的主产区,主管盐政是个肥缺,严朗轩虽然只是个五品官,但其家境比起吕家要富裕得多。时间一晃就是七八年。

贤锡二十一岁那年春天,盐课司官署文案方小洲的夫人要去天津,邀请贤锡同行。贤锡很想借此到天津看一看,舅父严朗轩坚决不同意。那时年轻女子没有家人陪同私自外出,往往被认为是不守本分的。贤锡无法忍受长期蜗居在塘沽这个海边小镇的生活,她决意要到天津去寻找求学的机会。

次日,贤锡悄悄溜出家门,坐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邻座的一位中年女子和她聊起家常,十分同情她的境遇,到了天津即把她安顿到自己家中。原来这位好心人是一家名叫“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佛照楼旅馆地处法租界繁华街区,光绪二十年孙中山第一次来天津就曾在此居住。贤锡安顿下来后,就给住在《大公报》馆的方夫人写了一封信,告知她离家出走的情况。

这封信恰巧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其娟秀的笔迹和通畅的文字表达,令敛之赞叹不已。当方夫人告知贤锡的身世后,英敛之决定到旅馆亲自会一会这位有着不凡经历的女子。贤锡的不俗谈吐和大家闺秀风范,使得敛之暗自称道,当即邀请她到报馆做襄办编辑。

英敛之(1867—1926)原名英华,字敛之,号安蹇。满洲正红旗赫舍里氏。幼年家贫,崇文尚武,颇有抱负。早年入天主教会,曾任天津《直报》主笔,发表过《论兴利必先除弊》等鼓吹新政变法的文章。戊戌百日新政失败后,恐被株连,潜往澳门。在《知新报》上发表《党祸余言》,对变法失败“深感郁结,心不能已”。在云南法国领事馆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又回到天津。

英敛之与夫人、儿子

在紫竹林天主教堂的资助下,1902年7月,英敛之创办《大公报》,自任总理,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宣扬西学,鼓吹维新,抨击时弊。

英敛之早已闻知“淮南三吕”的大名。《大公报》初创,他到上海采办报馆印刷设备时,就在朋友朱致尧家与贤锡的二姐吕美荪(贤鈖)见过面,交谈甚为投机。1902年,敛之还将两人唱和的两首诗发表在《大公报》上。

美荪的七言诗云:

知交零落几经年,得识荆州亦夙缘。

海内贤豪推领袖,樽前楮墨走云烟。

热肠似我还忧国,宰肉何人欲问天。

记取江河旧风景,五陵佳气尚依然。

敛之唱和诗云:

风尘牛马一年年,梗泛蓬飘任结缘。

浊酒哪能浇块垒,新诗聊尔托云烟。

民愚深痛难为国,人定何忧不胜天。

为诵青莲良友句,与君并合岂徒然。

当时天津是长江以北最为开放的城市,也是北方的舆论中心,不仅有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创办的《中国时报》、德国人汉纳根创办的《直报》、英国人创办的《京津泰晤士报》,还有一批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英记《大公报》刚刚创办不到一年,销路和影响还不算很大,雄心勃勃的英敛之急需高水平的记者编辑,以扩大报馆的社会影响。

《大公报》旧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