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敛之创办《大公报》

英敛之创办《大公报》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敛之创办《大公报》王 鹏在中国新闻史上,《大公报》是创办比较早且较为重要的报纸之一。柴约请英开设报馆,并帮助募集股本,柴成为《大公报》的大股东;《大公报》的另一个大股东是王郅隆。袁世凯只能在租界以外禁售《大公报》,英敛之和《大公报》因此获得“敢言”之名。英敛之经营的《大公报》实际上只有10年时间。到1916年9月,英敛之将《大公报》盘售给大财阀王郅隆。

英敛之创办《大公报》

王 鹏

在中国新闻史上,《大公报》是创办比较早且较为重要的报纸之一。《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大公报》发行第一号印了3 800份。创办人是英敛之(1866—1926年)。

英敛之,名华,字敛之,号安蹇,满族正红旗人。英敛之幼年家贫,出身寒微。据说他的父亲和长兄都是体力劳动者,英敛之自我奋斗,自学成才。英敛之是个很自负的人,1902年(即《大公报》创办那年)英在自己日记本的扉页上题了这样一首诗:“献身甘作万失地,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阔立多时。”他的妻子是皇族,姓爱新觉罗,名淑仲,文化程度很高,工于韵律。

据英敛之日记载,英在1901年春天由上海回到天津,环境是国破家亡,个人情况也极其无聊。他回到天津的第3天(即4月26日),去拜访天津紫竹林天主教的总管柴天宠。柴约请英开设报馆,并帮助募集股本,柴成为《大公报》的大股东;《大公报》的另一个大股东是王郅隆。拿钱入股的还有张连璧、李敬宇、朱志尧等等以及法国主教樊国梁,《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也入了一小股。

《大公报》创刊之时,八国联军已占领天津2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也快1年了。这时候,由八国联军组织的“都统衙门”统治着天津。《大公报》在这时候创刊于国破民奴的天津,报馆设在天津的法租界里。

《大公报》开张之始,英敛之自任总理、撰述、编辑诸职,总揽言论和经营的全权。《大公报》一创办,便大胆地议论时政,呼吁慈禧不要“垂帘听政”,拥护光绪亲政,从鼓励“保皇斥后”转而呼号“君主立宪”,伸张民权,反对封建专制,言论锋芒指向皇帝以下的那些祸国殃民的奸臣豪暴和各级衙署的贪官污吏。言论经常指名道姓,痛骂慈禧的亲信专横跋扈,并对历仕三朝的现任相国张之洞、邮传大臣盛宣怀等人的惧外媚洋,也不断给予警告和批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公报》与那个以出卖戊戌维新志士起家、后来成为慈禧手下炙手可热的新贵袁世凯,连续顶撞了十几年,始终不屈。袁世凯当时身为直隶总督,坐镇天津,但他对英敛之无可奈何,因为英依靠天主教的势力,有法国主教樊国梁撑腰,而且馆址设在法租界工部局对面(到1906年才迁到日本租界)。袁世凯只能在租界以外禁售《大公报》,英敛之和《大公报》因此获得“敢言”之名。那时的《大公报》,还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提倡开办工厂,振兴实业,设立学校,传播科学知识等等。

英敛之经营的《大公报》实际上只有10年时间(1902至1912年)。1912年,“大清”皇朝倒下,中华民国成立,英这个坚决主张君主立宪的人没有心思再办报了。1912年2月23日《大公报》改印“中华民国”的年号,同日刊登告白:“本馆总理英敛之外出,凡赐信者俟归时再行答复。”英从此隐居北京香山。到1916年9月,英敛之将《大公报》盘售给大财阀王郅隆。

(原载2000年5月8日《大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