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体诗的平仄

近体诗的平仄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请看下面的格式及诗例:(一)仄起式律诗的平仄格式,已如上述。律绝遵照的平仄规则,和律诗一样。因题画诗大量采用律绝的形式写作,下面再依不同的平仄格式逐一介绍如下。初稿时在题画诗中暂找不到例子,只好从《千家诗》中找了一首非题画诗,即《婕妤怨》来代替。这样,写起诗来就十分方便,碰到诗中的位置宜仄,它就可看作仄,碰到诗中的位置宜平,它就可以当作平。

平仄是诗律中最重要的因素,实际上,这也是学写旧体诗词的人最难掌握的部分。

这三方面内容是:

1.分平仄;

2.知黏对;

3.识拗救。

这一节,先说一、二两点。第三点识拗救,到下一节再讲。

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的入声,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这对无入声的方言区的人,是一个难点。平声就是四声中的平;其他上去入三声都归仄,仄即不平。因语音的变化,一个字属平还是属仄,有时要查诗韵才能最后确定。从我的学诗经历来看,这确是最困难的。

至于黏对(平对仄、仄对平为对,平随平、仄随仄为黏),它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如果不对(称失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没有变化;如果不黏(称失黏。失黏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失黏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黏就是这里所讲的),前后两联的平仄就雷同了。律诗的平仄格式并不难掌握,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根据平仄黏对规则,全篇的平仄格式就可以排列出来。

1.句中节与节之间平仄相间(两个音,也就是两个字为一节)。五言或七言最后为单音节。如:仄平仄或平仄平

平仄或仄仄平一节的平仄主要看两个音(即两个字)的第二个音的平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这个意思,五言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平仄规则,不是完全正确的,这到讲拗救时再细说。

2.一联(出句加对句为一联)中,句与句之间平仄要相对。所谓相对,就是平仄相反。如:仄平平仄

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也可以是:平平仄仄

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当然,在具体应用时,每一节不可能对得这样工整,会有种种变化。如首句入韵,那么这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就不可能相对。判断两句是否相对,以每句的第二字作为标准。

3.两联之间(也就是下联的出句和上联的对句之间)要相黏。所谓相黏,就是平仄相同。如: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同样,判断两联是否相黏,也是以每句第二字作为标准的。因下联出句和上联对句的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不可能相同。

五言的平仄句式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实际上是仄起、平起两式,另两式只是首句押韵不押韵的差异。另外,要预先说明的是律诗的几个基本概念。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一首律诗共四联。第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三、四两句称为颔联,第五、六两句称为颈联,第七、八两句称为尾联。一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全首共四十个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一句七个字的称七言,全首共五十六个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现分别列式并举例说明如下,先看五律的格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咏 屏 风

唐•袁恕己

绮阁云霞满,芳林草树新。

鸟惊疑欲曙,花笑不关春。

山对弹琴客,溪留垂钓人。

请看车马客,行处有风尘。

这是仄起首句不押韵的。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变成首句押韵,其余不变。如:

王右丞雪溪图二首之二

元•吴镇

碧树拥江扉,朱帘卷翠微。

崇朝无客过,傍晚有渔归。

岭耀梅重白,堤萦絮正飞。

若留清夜赏,铅粉更光辉。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杏花飞燕图

明•高启

双飞如斗捷,终日几西东。

尾拂花梢露,身翻柳絮风。

入帘时趁蝶,归垒每衔虫。

何处长相见,佳人院落中。

这是首句不押韵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变成首句押韵,其余不变。如:

题张梦晋画

明•唐寅

绿崖入翠微,岚气湿罗衣。[19]

涧水浮花出,松云伴鹤飞。

行歌樵互答,醉卧客忘归。

安得依书屋,开窗碧四围?

前面介绍了五律的平仄格式的四种变化。那么,七律的平仄格式又是怎样的呢?知道了五律的平仄格式,七律平仄格式的掌握就变得很容易了。办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请看下面的格式及诗例:(一)仄起式(此式每句后面五字的平仄格式和五律平起首句入韵的一式相同)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水墨山石

唐•方干

三世精能举世无,笔端狼籍见功夫。

添来势逸阴崖黑,泼处痕轻灌木枯。

垂地寒云吞大漠,过江春雨入全吴。

兰堂坐久心弥惑,不道山川是画图。

因七律以首句押韵为常,所以先介绍首句入韵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不押韵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即可。如:

题 墨 荷

清•石涛

我爱溪头吴处士,兴酣泼墨思无穷。

满堂忽染阴浓色,四座皆闻荷叶风。

老友坐床杯自举,儿童舞地各争雄。

我来问字庭余雪,天外潮音故向东。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水 村 图

明•沈周

鱼庄蟹舍一丛丛,湖上成村似画中。

互渚断沙桥自贯,轻鸥远水地俱空。

船迷杨柳人依绿,灯隔蒹葭火映红。

全与吾家风致合,草堂曾有此愚翁。

另一式,首句不押韵,应改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如:

竹溪春晓图为刘孟雍题

明•解缙

武林溪远桃千树,汴水春深柳万条。

何似此君多胜概,偏宜清隐绝尘嚣。

翠禽啼处烟如织,锦箨裁来雪未消。

却笑此生惭六逸,相思为寄白云谣。

律诗的平仄格式,已如上述。下面再说一说绝句。绝句一般分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是律诗产生后才有的,它属于近体诗。古绝是远在律诗出现前就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归入古风一类中去。

律绝遵照的平仄规则,和律诗一样。从形式(平仄、对仗)上说(不是说“绝句”名称的来源),它是半首律诗。从上面介绍的律诗的平仄格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八句的平仄格式,其实是两个四句的平仄格式重叠而成的。如果首句不押韵,那上下两叠是完全一样的。如首句押韵,那么,第二叠开始的第一句应是不押韵的句型。因题画诗大量采用律绝的形式写作,下面再依不同的平仄格式逐一介绍如下。先看五言绝句。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题萱草蛱蝶图

丛竹无端绿,幽花特地妍。

飞来双蛱蝶,相对意悠然。

潘子素王叔明来慰藉临别为写水傍树林图

元•倪瓒

积雨开新霁,汀洲生绿

临流望远岫,归思忽如云。

另一式为首句押韵,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如:

题天柱山图

唐•戴叔伦

拔翠五云中,擎天不计功。

谁能凌绝顶,看取日升东。

题  画

明•唐寅

虚阁静潭潭,千山紫翠攒。

幽人无世事,终日倚阑干。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腊梅山禽图

宋•赵佶

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

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宋•赵佶《腊梅山禽图》

清•华喦《春水草亭图轴》

春水草亭图轴

清•华喦

草亭闲处着,春水动中来。

一夜香风过,梅花树树开。

另一式为首句押韵,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如:

婕 妤 怨

唐•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为沈嘉则题枯木画四首之四

明•徐渭

诗成手八叉,僧意欲笼纱。

不敢轻枯树,春来又放花。

此种格式的诗很少。初稿时在题画诗中暂找不到例子,只好从《千家诗》中找了一首非题画诗,即《婕妤怨》来代替。后经多方寻找,终于在《徐渭集》[20]中找到一首,现和皇甫冉一首放在一起,作为例子。徐渭一首原书有注说:“‘又’原作‘不’,据《盛明百家诗》改。”

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已如上述。下面再看看七绝的四种平仄格式。和七律一样,七绝的后五字和五绝的相关格式相同,这里不一一指出。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招徐宗偃画松石

唐•张祜

咫尺云山便出尘,我生长日自因循。

凭君画取江南胜,留向东斋伴老身。

题画赠原道

元•倪瓒

雪后园林梅已花,西风吹起雁行斜。

溪山寂寂无人迹,好问林逋处士家。

悬崖松图

元•吴镇

偃蹇支离不耐秋,摇风洒雨几时休。

转身便是青山顶,又有悬崖在上头。

另一式,首句不押韵,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如:

题舜举折枝桃

醉里春归寻不得,眼明忽见折枝花。

向来飞盖西园夜,万烛高烧照烂霞。

题  画

明•文徴明

木叶惊风丹策策,溪流过雨玉淙淙。

晚来添得斜阳好,一片秋光落纸窗。

丁卯新正三日写梅与竹雨

明•李日华

檀口粉腮含笑语,春风拂拂为开怀。

酒人得此添狂兴,诗句从天泼下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题张僧繇醉僧图

唐•僧法照

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

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

题剡溪莹上人梅花小轴

宋•陆游

孤舟清晓下溪滩,为访梅花不怕寒。

忽有一枝横竹外,醉中推起短篷看。

长幅茧纸仿叔明

明•李日华

远山烟重树萋萋,潮落沙寒水一溪。

独坐茅亭无一事,晴鸠啼过雨鸠啼。

另一式,首句不押韵,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海 棠 图

唐•崔涂

海棠花底三年客,不见海棠花盛开。[21]

却向江南见图画,[22]始惭虚到蜀城来。

山 水 图

元•贡师泰

孤峰直出青天上,乱瀑斜飞白石间。

老我江湖归未得,何人解写敬亭山。

题画小景二首之一

明•李汛

半山残照明秋水,一径清风吹落花。

林杪鸡声烟外艇,不成村落两三家。

平仄格式已如上述,掌握起来并不困难。比较困难的是具体到每一个字的平仄的把握。这在这一节的开头已有所提及。这里要重点提一下的是,每一个字的平仄也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词义、词性的变化而变化。这固然给学诗的人又增加了一层困难,但如果运用得熟练和巧妙,有时反而会带来某种方便。下面,就以诗中十分常用的“看”、“听”、“过”、“望”、“思”这五个字为例,分别说明如下。

如“看”字。查诗韵,“看”字分别归属于上平声十四寒和去声十五翰,而且意义也相同。这样,写起诗来就十分方便,碰到诗中的位置宜仄,它就可看作仄,碰到诗中的位置宜平,它就可以当作平。如:

此日画图不足,满帘秋雨梦吴淞。(元•陈基《题倪元镇画》)

多少天涯未归客,借人篱落秋风。(明•唐寅《墨菊》)陈基诗中“看不足”的“看”作平,唐寅诗中“看秋风”的“看”则作仄。这类可平可仄而又常用的字,确实带来许多方便,凡写旧体诗词的人都应该熟知。

如“听”、“过”、“望”。“听”字,作“聆听”讲时,可平可仄,分别归属于下平声九青和去声二十五径,但如作“听从”讲时,则只能作仄声用。“过”字,如作“经过”讲时,可平可仄,分别归属于下平声五歌和去声二十一个,但如作“过失”讲时,则只能作仄声用。“望”字,作“观望”讲时,可平可仄,分别归属于下平声七阳和去声二十三漾,但如作“名望”讲时,则只能作仄声用。这一类字,比起“看”字来,虽多了一点限制,但可通用的义项是十分常用的,在写作时用起来几乎和“看”字一样方便,只是要多留个心眼,不要把独用的义项和通用的义项混淆了。下面每个字各举用平用仄的一对例子看看。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唐•韦应物《寒食寄京中诸弟》)

赏春合有溪堂约,侵晓行独木桥。(明•唐寅《题画》(十首之十))

一夜香风,梅花树树开。(清•华喦《春水草亭图轴》)

今夜月明人尽,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临流远岫,归思忽如云。(元•倪瓒《潘子素王叔明来慰藉临别为写水傍树林图》)

“听松风”的“听”用作仄,“独坐听”的“听”用作平;“行过”的“过”用作平,“香风过”的“过”用作仄;“人尽望”的“望”用作仄,“望远岫”的“望”用作平。因为它们用的都是通用义。

这里以“思”字为例。“思”字作动词用时,它是平声,属于上平声四支,作名词用时为仄声,属于去声四寘。如:

望杏瞻蒲日,多少辛勤感倍生。(清•高同轩《同庆丰年图》)

我爱溪头吴处士,兴酣泼墨无穷。(清•石涛《题墨荷》)“回思”的“思”,系动词,作平;“无穷”的“思”,系名词,为仄。其实,第二类的“过”字和“望”字,也包含着词性的变化,如“过”字,作动词用当“经过”讲时,有平去两读,作名词用,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望”字,作动词用当“观望”讲时,有平去两读,作名词用,解作“名望”时,则只有去声一读。另外,第二类第五例中的“秋思”,第六例中的“归思”,都是名词,因此这两个“思”字也均是仄声。古人不知名词、动词这些概念,有时就用“虚用”、“实用”来做注。如《佩文诗韵释要》解释“思”字时就说“凡虚用平声,实用仄声”,因为古人把动词也看作虚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class="calibre13">[23]更多的情况下,是以不同的例词来标明词性的,在查阅时要细心体会和辨别。

举例是很有限的,这里主要是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在查诗韵和写作时多加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