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仄仄平平天地阔

仄仄平平天地阔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今,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犹似“清风闲坐,白云高卧”,不受别人左右,写写诗,填填词,且“仄仄平平天地阔”,令人感到非常惬意。我国传统诗词是由声律和意象构成的语言艺术。几丛劲草声声咽,三分霸业烟飞灭。且其中“劲草声声咽”,暗示李元昊三分之霸业,早已灰飞烟灭,而今艳阳高照,山河依旧。长笛带在身上,古筝放在桌子上,孩子们的衣衫隐隐透露出幽香,即孩子的体香。

——读诗词集《云霞韵语》

闫云霞同志退休以后,才开始诗词创作,历史并不长,有八九年时间。可就这不到十年光景,推出了一部多达400余首诗词的《云霞韵语》,她的勤奋和创造力由此可见一斑。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诚如书名所示,这些“韵语”之于作品本身,犹如血液之于人体,水之于草木,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从这种意义上讲,诗词创作,乃至一切文学艺术创作,都是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由于人的感情千变万化,曲折复杂,所以抒情的方式也比较多,但综而言之,主要的也就那么几种: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意象抒情);三是情景相生(情景结合)。

事实上,只要生动、准确地把情感抒写出来,就好,至于具体什么写法,似乎大可不必拘泥。

下面,我们以《云霞韵语》中的作品为例,来看看闫云霞同志诗词创作的艺术特点。

以情感人,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描绘具体的形象,但抒发的思想感情中蕴含着形象,从而感到诗中所写的思想感情不是抽象的,是跟唤起的具象结合的。最典型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闫云霞的《中吕•山坡羊•退休感怀》也属这种抒情方式。

清风吹过,白云飘落。休言功绩休言错。岁蹉跎,日婆娑,回眸往事难综括,失意远超得意多。得,又若何?失,又若何?

(幺)清风闲坐,白云高卧,如今不受时人左,于无利处说收获,仄仄平平天地阔。诗,也在我;词,也在我。

这首散曲,是作者的一幅自画像。

退休以后,回首往事,“失意远超得意多”。但得怎样,失又怎样,一切都已过去,宛如“清风吹过,白云飘过”。而今,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犹似“清风闲坐,白云高卧”,不受别人左右,写写诗,填填词,且“仄仄平平天地阔”,令人感到非常惬意。这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是有真魂的作品。全诗文字通俗、清新,主要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似乎没有具体形象,但诗人自己的形象还是很活脱的,这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形象思维了。当然这种感受人人都有,但笔下少有。

以象达意。意象是现代文艺批评中常见的术语,为中西诗学的重要概念,但这个词的含义,有游走性,不确定。一般认为意象是主观之“意”(情思)和客观之“象”(具象)的有机结合,是表意的象;特殊而言,它的含义是意和象。我们在此取一般含义,指表意的象。

我国传统诗词是由声律和意象构成的语言艺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指出,作诗既要“争声律而定墨”,又要“窥意象而运斤”。“运斤”即指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唯其如此,才能创造意境,给人以新鲜的审美感受。意象抒情这种方式主要是勾勒意象,由意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即用语言文字来显象,又用象来表意。

西风烈,残碑荒冢边关月。边关月,踏荒寻古,笑谈游客。几丛劲草声声咽,三分霸业烟飞灭。艳阳仍照,贺兰山阙。

——《忆秦娥•西夏王陵》

作者写西夏王陵,选择了西风、残碑、荒冢、边关月等意象,创造了一个肃杀荒凉的艺术境界。在这里,意象虽来源于具象,但又不同于具象,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比具象更大。且其中“劲草声声咽”,暗示李元昊三分之霸业,早已灰飞烟灭,而今艳阳高照,山河依旧。

诗人的思想感情虽然没有直接写出,从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中,我们不难读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慨叹。此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对世事人生的感悟很深。

这一切都是从作者所写景物中透露出来的,也就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思,是一种形象思维。这种抒情,作者的心情,是从诗人所选择的意象中产生的,并不是作者从生活中体会到某种逻辑思维,再把它同生活中的某种意象结合而产生的。王昌龄曾说:“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率然而生”。诗人说在诗词创作上,为了“推敲”意象需要作者独运匠心,呕心沥血,一字一句月锻季炼,才能成功。这就是说,诗人从意象中发现了艺术美,但这种艺术美怎样表现出来,还有赖于逻辑思维。《忆秦娥•西夏王陵》意象抒情与逻辑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怎样选择意象,怎样构思,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即怎样“运斤”,都和逻辑思维有关。在这里,“运斤”不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有选择,有取舍。这些具体意象都是作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是惨淡经营的结晶。毋庸讳言,这首词与毛泽东同志的《忆秦娥•娄山关》,李白的《忆秦娥》都有一定的渊源,就是首句“西风烈”也与《忆秦娥•娄山关》完全相同,但境界不同,思想感情也不相同。

以境取胜,即情和景密切结合,既写意象,也写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两者结合来表达。具体写法是情景分写,各有侧重。如《踏莎行•思念》:

华炬初然,银铃骤绽,娇音呼母声声暖。年年岁岁盼成人,梦中还要叮千遍。

长笛藏身,古筝卧案,衣衫隐隐幽香染。儿行千里母担忧,掩门又洗朦胧眼。

上下阕,前一句都写景,中间一句直抒胸臆,最后一句又写形象。

上阕“华炬初然,银铃骤绽”,是写景。无论是灯火亮了,抑或是铃声阵阵,都会听到娇儿呼唤着母亲的声音,母亲的心里是那么温暖。接下来,“年年岁岁盼成人”,是直接抒情,希望孩子早点长大成人,后一句“梦中还要叮千遍”,为下阕做了一个铺垫,又回到意象抒情。

下阕也一样,“长笛藏身,古筝卧案”,是写景。长笛带在身上,古筝放在桌子上,孩子们的衣衫隐隐透露出幽香,即孩子的体香。“儿行千里母担忧”,是直接抒发感情,写孩子赴加拿大留学,做母亲的牵肠挂肚,放心不下,呼应上阕的铺垫。而末一句“掩门又洗朦胧眼”,又回到用形象抒发感情。

上阕勾勒孩子们小的时候的故事,下阕描写孩子们长大了时候的事情,处处脱不了一个“情”字。

这正如高尔基所说:“真正的诗,——往往是心底的诗,往往是心底的歌”。全诗情景交融,感性多,知性少;形象的间接性——“虚”少,形象的直接性——“实”多,显得既朴素,又富有灵气,且联想的空间比较大,能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补充,引起共鸣,这就是有韵味的诗。

从闫云霞诗词创作的实践看,诗词写作的抒情,不能专在形象上下功夫,而是要有真情实感。即使写亲情的,抑或是勾勒自然景物的,只要是真实的,纯洁的,也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能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

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感染力,盖其原因就在于此。

固然,艺术的真实并等于生活的真实,但是,艺术的真实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作品中的一切都应是真实生活的自然流露。我国传统诗词讲究“韵味”,提倡“味外之旨”,“象外之象”,“韵外之韵”,闫云霞的“韵语”和“韵味”契合,创造出了一种引人联想并蕴含着深刻意义的意境,使人从中品出“味中之味”。

总之,闫云霞同志的诗词能以俊秀之魄、清净之气,抒深挚之情,婉约清新,率真自然,具有妩媚的风韵,实属难得。

原载《夏风》2015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